close

採訪/羅羿萍、蕭妤珊、紀咨羽 寫稿/羅羿萍 文字整理、攝影/蕭妤珊

 

  今年是開放陸生來台的第三年,在台灣學生眼中,陸生依然是個特別的存在,每當遇見系上的陸生,心中總有許多的疑問想詢問他們。這次我們訪問到大一陸生紀春曉,藉此了解她想來台灣學習歷史的原因,以及對歷史的看法。

 

  遠從北京而來的新生紀春曉,談及為何選擇到台灣念書,她表示因為大陸的招考制度較為特別,當她發現自己可能考不上第一志願時,就開始考慮出國留學這一選擇,再加上考量兩岸三地的教學方式、當地物價後,決定到台灣讀書。在對談中,紀春曉提到了兩岸教學方法的差異。在查詢大陸各校的課程安排,並且詢問任職大學教授的父母後,她認為大陸地區的大學在課程安排上忽略該科系的專業課程,加上教育部訂定的必修課程,例如:毛澤東概論、馬克思哲學、鄧小平論,因此大一上的科目大多不是系上的相關課程

 

  同時,她也提到一位就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系的朋友,大一課程內容過度注重英文相關的科目,紀春曉說:「我覺得我是讀歷史系的,不是英語系。英語很重要,它是個輔助工具,但它僅僅只是個工具而已。沒必要把所有精力花費在學習英語,我應該學歷史才對。」再者,因為大陸教育體制上的限定,有許多教授為了升等只會從事研究,不會親自授課而是讓自己的學生或助教代替教書一職,而台灣地區的大學是直接教導該系領域的相關課程,而且皆由教授們親自授課,相較之下紀春曉更加喜歡台灣的教學模式,目前在輔大學習三個月的她,覺得自己有逐漸入門歷史的感覺。

 

(圖一)採訪中.jpg  

採訪中

 

  當說到對歷史系與歷史的看法,她說:「我覺得歷史系最重要的是培養歷史觀感與歷史思維。」她表示歷史系不應該是背書上的史料,而是學習如何變換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在紀春曉的眼中,歷史一個文科的基礎平台,能訓練自身的思維方式,用不同的角度看全世界。她覺得歷史是「流動的」,不是靜態的畫面,她說:「我很喜歡歷史帶給我的視角。不是單純看待事情發生的那一剎,不是一個靜態的,而是歷史整體動態的發展與前因後果,因此學習歷史後,觀察各項事物會更有全面性。」當問及大二選修時,因為喜歡西洋方面的歷史,亦對心態史、新聞史有興趣,未來想選修這些課程,亦會申請輔系和雙主修,學習不同於歷史的思維。

 

  與紀春曉的對談中,我們不難發現她是個極為好學的人,除了歷史,她正在考慮申請經濟或是臨床心理學當第二學科,問到為何想選擇上述科系時,她回答說:「如果能融合兩個學科所學的,我覺得可以擦出一些新的東西。如此一來,用各個學科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同一問題時,面向就會很多元,那樣的話才能更加增厚自己的見識,我覺得那才更有意思!」與紀春曉的訪談中,我們理解到她對於歷史、台灣的各種見解,她希望可以在台灣多學習一些知識,相信她能在大學四年學習多樣的思索方式,並了解自己未來的方向。

 

(圖二)這次接受採訪的紀春曉同學.jpg  

這次接受採訪的紀春曉同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