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妤珊 圖/蕭妤珊

 

  位於新北市樹林區山佳車站目前臺北新竹間僅存於日治時期興建的車站。山佳的舊地名為山仔腳,其由來是因此地緊鄰龜崙嶺山麓,當地以閩南語稱之。1903車站設立為「山仔腳停車場」,1920年改「山子腳驛」,直至1962年與龍泉、源泉、大山、鎮安、侯硐、平和等車站同時改名,稱之「山佳」至今

 

  臺灣鐵路的設立可追溯至清領時期,劉銘傳擔任巡撫興建臺北至新竹的鐵路,然因路線規劃設計不良,使得列車行經龜崙嶺山區,不僅坡度大且過多彎道,其行駛速度緩慢,效率不佳。因此日治日人改變行駛路線,改跨新店溪,行經板橋、樹林、鶯歌到桃園,山佳即是鐵道改良中設立的新車站。

 

  已有百年歷史的山佳車站是日治時期轉運北部稻米、大漢溪砂石和開採鶯歌庄山仔腳煤礦的重要轉運站。早期以客運、貨運及煤炭運輸為主,直到民國七十年代樹林煤礦漸漸枯竭,貨運業務停辦,客運為主要業務。

 

(圖一)舊站房月台.jpg  

舊站房月台

 

  山佳車站著名的特色為「山佳大彎道」,是其他車站沒有的特殊規格,站內軌道呈S型,月台隨之呈彎曲型,由於月台與列車傾斜夾角過大,造成列車與月台間隙過大,乘客若不小心踩空可能發生危險,因此台鐵於2006年開始著手山佳新站房工程,亦進行鐵道「截彎取直」的工程。

 

(圖二)略彎曲的站軌與山佳隧道.jpg  

略彎曲的站軌與山佳隧道

 

(圖三)新站的車站大廳.jpg  

新站的車站大廳

 

  目前舊站房的正面覆蓋上一層印有照片的帆布,從照片可知原站房是一棟黑色瓦頂日式洋風建築,屋頂的左右兩端裝設日本象徵防火之物「鴟參吻」。其後側留下的岸式月台,仍可看到舊站內部景象,依稀窺見早期日式站房的味。而舊站房的右邊則是於2011年興建完成的跨站式新站房,舊站房則功成身退,作為觀光用途。

 

(圖四)舊站的岸式月台.jpg  

舊站的岸式月台

 

(圖五)前站-新站與舊站並立.jpg  

前站-新站與舊站並立

 

  不同於舊站的日式木造站房,新站房以採光良好的綠建築概念為設計,兩層樓高的建築附設景觀電梯,頂端嵌置大時鐘,讓建築有鐘樓的感覺另外亦有可直通後站的天橋。北側的軌道經截彎取直,使列車不需要大幅度過彎。而台北區間在地下化後就無任何隧道,新闢的山佳隧道,則為縱貫線最北端的隧道。

 

(圖六)後站風光.jpg  

後站小鎮風光

 

(圖七)新建的人行天橋.jpg  

新建的人行天橋

 

(圖八)後站.jpg  

後站

 

  隨著採礦歲月的逝去,山佳車站在鐵道與休閒旅遊結合的風氣帶動下,再度吸引不少鐵道迷與遊客的目光,其建築形式不僅反映日治時代背景,亦與地方發展有著相互輝映的歷史意義。而作為市定三級古蹟的舊站房,亦盼在重建整修後,能利用其與站前廣場舉辦活動,如車站懷舊展覽或文化節,帶動地方繁榮,並讓更多的人看見山佳車站百年的幽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