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澤欣 圖/陳澤欣網路

 

  基隆火車站是台灣北海岸的交通樞紐,為縱貫鐵路和西部幹線的起點,周遭亦有客運轉運站,構成一個便利的行動網。在日治時期,台灣北部以海運為對外主要運輸方式,所以許多外國人抵台的第一印象即為基隆,使得基隆火車站的地位更顯重要。

 

(圖一)現今基隆火車站.JPG  

現今基隆火車站

 

  基隆火車站最早起源於清光緒13年,由巡撫劉銘傳探勘、測繪路線,以基隆獅球嶺為起點,為加強國防、便利交通、繁榮商業等目的下,興建基隆至台北的鐵路路線,此工程直到清光緒17年完工通車,第一時期的基隆火車站開始營運,此時期的站址位於現今安樂市場。

 

  到了日治時期,基隆車站被稱為基隆驛。當時日本政府欲興建鐵路,調查基隆至台北間的鐵路路線,發現月台早已老舊且軌道殘破不堪,經稍加修復後重新啟動,然僅供總督府及軍方使用,並限制每日運輸量。直到日治後期才正式辦理民間貨運業務。殖民期間亦歷經許多裝修及改良,後因旅客及列車班次不斷增加,進而將基隆至八堵間的路線雙軌化,以提高運輸量,並配合都市更新遷移站址至現址。

 

  在外部建築方面,日治時期為磚木製鐘塔式建築,左右對稱,有著文藝復興的歐式風格,屋頂上方聳立著尖頂狀鐘塔,四周亦有突出於斜面屋頂的老虎窗使屋頂狹小的空間可以通風,維持一定濕度及溫度,避免木造建築被白蟻啃蝕。屋頂上小巧的窗戶和正面巨大拱型窗搭配,風格簡潔又不失華麗。

 

(圖二)日治時期基隆火車站.jpg  

日治時期基隆火車站

 

  光復後,台鐵將原本車站前方開放的迴廊改為密閉式,屋頂上的老虎窗被拆掉,鐘樓上原先的時鐘也被拆除改鑲台鐵局徽。車站內部則維持百年前的建築結構,將雨水管接入雕花的鑄頭鐵管內,十分精巧;頭頂上方的柱子則在收尾的地方有唐草紋飾。另外國民政府於民國67年推行鐵路電氣化,基隆站亦為第一期完工通車,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圖三)站前迴廊改建後的舊基隆火車站.jpg  

站前迴廊改建後的舊基隆火車站

 

(圖四)雕花柱頭.jpg  

雕花柱頭

 

  由於站房老舊且空間不敷使用,基隆火車站於民國56年改建成今日的樣貌,分為車站本身和月臺兩部分。材料為鋼筋混泥土,外觀則是平面式站體。與過去不同,多了現代感與進步的設備卻也因此損失了歷史所留下的痕跡。

 

  基隆港的沒落,使得基隆市區的商業活動不如從前般活躍,基隆車站列車的班次也相對減少,車站建築、周遭街道亦老舊不堪。為了復興基隆車站,基隆市政府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基隆港務局聯手推動「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案」,預定規劃基隆車站與附近的碼頭相連成一個網絡,形成交通、商業、住宅等多功能的轉運中心,並將車站半地下化,節省陸上空間,車站位置也將會稍往南移以配合往後的都市更新。

 

    隨著時空背景的改變,基隆車站拆除了老舊的建築,引進現代新穎的設備。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人文歷史也需受重視,期盼政府即便拆除了舊式建築也能以不同的方式保存這些歷史遺跡,並在持續發展和文化保存中取得平衡,別讓歷史在我們眼前消失,並讓後代子孫也能一同見證這充滿故事的基隆車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