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儷馨 攝影/蕭妤珊 逐字稿/蕭妤珊、陸軼雋

 

     午間的課餘時光,悠揚的鋼琴聲從音樂教室裡傳了出來,推開那扇神祕的門,映入眼簾的是指尖與琴鍵的合舞,而音符持續碰撞著靈魂,從那刻起,小華老師的心便悄悄地愛上了古典音樂。

   

     為了達到爸爸提出的學琴條件,小學一年級的小華老師即便成績已十分優秀,仍努力念書,考取第一名,並開始學習鋼琴之路。在過程中,面對嚴格的老師,有些孩子會邊學邊哭,彈錯的指頭更被老師用鉛筆輕敲,而她仍乖巧的聽著老師的教誨,堅持著這魔力般的觸動。

 

  對古典音樂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和喜愛,則是在老師小學六年級時,來到永和一家賣錄音帶的店,發現許多曾經彈過的曲子,除鋼琴外更有其他不同的演奏形式,如:奏鳴曲、交響曲等,突破了自己對音樂的視野並更加著迷。而在原本的鋼琴老師亦會長笛的機緣下,帶著探索音樂世界的動力,老師的人生又增添了另一位伴侶。

 

圖一  

兒時正在彈琴的小華老師

 

     除了鋼琴、長笛之外,老師對於豎琴和小提琴也有所好「如果能有再次選擇的機會,則想學習豎笛或小提琴。」因為豎笛的低音有著憂鬱的美感,高亢時卻優美而不尖銳,且可搭配爵士樂,所以十分欣賞。而小提琴則是因為老師現在喜歡的樂種是室內樂,其中偏愛弦樂四重奏,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很吸引她,但小提琴曲子多,變化較為廣泛,因此選擇小提琴,而弦樂溫暖的樂音使現在的她極為著迷。

 

     自我色彩濃厚、旋律自由的浪漫派是小華老師最喜愛的樂派,尤其喜歡彈奏貝多芬的曲子,其音符的張力可將情緒淨化,澎湃、激昂又帶點悲愴的音律更能宣洩煩悶的情緒,換回寧靜的心靈,以平衡老師較為內斂的性格。而蕭邦彈性的作曲風格,相較於古典或巴洛克時期要求精準的節拍,其優美旋律之起伏較為自由,展現獨特的個人情感,也是老師所欣賞的。

    

     比起聆聽,老師認為親自彈奏曲子,就像是直接地與鋼琴對話,向其傾訴,更能抒發生活中的壓力。而彈奏的另一樂趣-視譜,在老師的生活中如同看小說般精彩,在搭公車時的空閒時間,讀著尚未彈過的樂譜,想像著其奏出的旋律,享受還未被侷限的樂音,是精神與古典音樂的夢幻結合。

 

圖二  

健談的小華老師

 

     古典音樂帶給小華老師的收穫,除了心靈上的陶冶,亦使她培養了注意力及耐心。當練習新曲子,遇到彈奏上的瓶頸時,耐心的克服,是前進的唯一選擇,於是這樣的態度,也深深影響著老師在求學過程中,會選擇先自己思考、找答案,再請教老師的獨立習慣。

   

     雖然老師是先接觸音樂才學習歷史,卻因歷史而更認識古典音樂。我們時常將音樂和歷史劃分成不同的專業領域,然其身為文化史的一部份,音樂的發展與歷史息息相關,只是我們在認識古典音樂時,大部分都只注意曲子的分析及作曲家的生平,甚少提及創作的時代背景。像是歌劇的誕生之於文藝復興及人文主義,而民族主義與國民樂派的產生亦極為相關。莫札特的輕巧,巴赫的嚴謹、貝多芬的熱情,在學習歷史後,將能不同於前並有更深層的領悟,亦與古典音樂更加親密。

 

圖三  

周刊組員與小華老師的合照

 

     最後,對於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關係,小華老師則以茶的發酵程度為比喻。包種茶、烏龍茶、東方美人等輕發酵至中發酵的茶,年輕人較能接受,如流行音樂。而重發酵的普洱茶一開始帶著苦澀,過段期間後的回甘,更能發掘其中豐富的層次感,如古典音樂。老師提到,同一首曲子會因不同年紀的彈奏而傳達出不同的感覺,就像小孩彈奏莫札特、海頓的曲子較為輕鬆,但若是彈奏貝多芬晚期或是布拉姆斯的作品,就會因為人生的歷練不足而無法完整呈現曲子當中的奧秘,無關技巧的展現。

  

     小華老師說,她曾在德國的機場親眼看到一名機長在離開停機坪前,去拍拍那台剛陪伴他一起翱翔的飛機輪胎,那樣的情感就像老師和古典音樂間的關係一樣,是一位聽眾、一位人生伴侶、一種靈魂式的擁抱、一個觸動心靈的存在。

 

圖四  

在德國的小華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