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允婷 採訪/林宇芹 攝影/周岳澄 照片提供/汪采燁老師  逐字稿/賴韻安


  經過連日的春雨滋潤後,久違的太陽終於高掛天邊,校園的草木、建築與行人在不同光影的渲染下交織成幅幅諧和美麗的景色。在這愜意的午後,我們邀請汪采燁老師分享她在歷史學研究外的興趣──一個以畫筆盡情揮灑的色彩世界。


  
圖一.JPG  

受訪者汪采燁老師


回憶幼時過往 與外公相處的時光


  采燁老師的繪畫興趣起於何處?老師從小就對色彩有著高度興趣,喜歡使用顏料玩耍、勾勒出屬於自己的色彩;而外公充滿藝術的生活更是深深影響著老師,不論是素描、臨摹書法、國畫,外公總是陪伴在采燁老師身邊。采燁老師滿懷溫暖喜悅的笑容回憶道:「畫畫沒有一定的教範標準,外公總是很真誠地稱讚我的圖畫,同時正面地提出建議,不會因為是小孩子的東西就一味否定,反而是以鼓勵的方式讓我去省視自己畫中缺乏或是可改進的部分。」繪畫歷程中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與外公的互動,正因為有親人的肯定與鼓勵,繪畫所帶給采燁老師的不只是單純的喜歡,還有溫暖窩心的回憶。


對色彩的堅持 嘗試顏料素材的不同可能 

 

  即使面臨升學壓力,但采燁老師對繪畫的興趣一直沒有改變,並持續精進自己的技巧。從素描到水彩,黑白單色到多彩,老師喜歡在不同媒材的使用中求變,而求變的驅力正是「好奇心」;對於「顏色」的運用,老師有自己的想法與執著,會從不同媒材中尋找變化,譬如當水彩表現在畫紙上,顏色表現不出厚重感,就會想嘗試不同的素材來嘗試。采燁老師在高中時,就很想試著以油彩繪畫,但旁人覺得油彩的味道刺鼻,再加上材料購買不易而作罷,老師因此轉向以壓克力作畫。壓克力的性質利於色塊的堆疊,可以表現出顏色的飽滿,亦可以造出看似像油畫的效果。采燁老師喜歡對比強烈情感濃烈的用色,老師以自己大學時的作品為例,當時的取景是在羅馬尼亞一個以吸血鬼傳說聞名的古城,雖然時間是在白天,但老師畫中卻以黑夜及教堂等強烈的對比色調呈現出不協調的緊張感,「每個年紀大膽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或許當時的用色看來幼稚,但也記錄了老師在不同環境下的心路歷程。

    
圖二.jpg  

采燁老師的壓克力顏料作品,取材自羅馬尼亞街景


從零開始 重新尋找自我 


  采燁老師在英國念完碩士後,找到機會在師大推廣部的油畫班學習。課程著重讓學生自行去探索油彩的使用,授課老師只是從旁指導,所以采燁老師經歷了一段摸索的過程,從剷刀、畫布的挑選;到亞麻仁油與顏料混和比例,一切皆是從零開始。因為油彩老師的建議,采燁老師逐漸脫離過去擬真的實物構圖,從堆疊色彩的樂趣中逐漸找到自己的風格。


圖三.JPG  

汪老師的油畫作品,描繪姐妹與海景

 

看見畫作的美麗 體會創作的感動

 

  歷史專業與繪畫興趣間是否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采燁老師認為自己沒有因繪畫興趣而想特別研究藝術史,只是喜歡看畫與作畫,單純地欣賞畫作本身所帶來的震懾及感動。采燁老師每到不同的美術館,都會駐足在欣賞的畫作前,觀看畫作不同的角度,沉浸在每個畫家獨特的筆觸中。「我一直很喜歡莫內,他就像是我的啟蒙老師,特別喜歡他對顏色的處理方式。」對采燁老師而言,莫內並不僅是學習色彩使用的典範,即使莫內晚年因受白內障所苦無法繪製出真實的顏色,但他那股堅持捕捉色彩的精神尤令老師感動萬分。
  
 

圖四.JPG  

采燁老師的畫作,取材自約克街景


持續不斷的熱忱

 

  今人常替藝術家作分期,而老師會怎麼幫自己未完的繪畫旅程分期?采燁老師笑著說:「小學時是人像素描期;國中時是學習莫內的時期;而高中到大學是壓克力時期;大學畢業後則是油畫時期,以前我持續在尋找使用不同素材的感覺,現在則是隨著不同的情感經歷而創作。」采燁老師認為繪畫是自己心情的抒發,亦是時間感的延續;老師出國旅遊時,經常流連駐足於各美術館、教堂、小鎮街道,並將每一次的感動記錄在紙張上,讓繪畫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中的分期,而是將眼睛所見、心靈所感的漣漪延展到畫布當中。近期雖教學等事務繁忙使得繪畫的時間減少,但是老師仍會繼續畫下去。繪畫這項興趣自小就伴著老師一起成長,這份純粹的喜歡以及對於繪畫的成就感,將透過采燁老師的畫筆,成為幅幅饒富時間韻味與光影變化的色彩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