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秉桓  圖/余秉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詩人杜牧把三、四月的氣侯、節令,用兩句娓娓道來。而在遙遠的德國,時放晴、時颳風、時下雨,同樣讓筆者感受到清明的感覺。

 

  對於普遍臺灣人來說,復活節也許有點陌生,也許跟沒假放而且又有清明節的關係,不被重視。但因筆者是香港人(有連假放)而且是基督教徒,因此,復活節的到來猶為重要。復活節並非如聖誕節般有固定日子,而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而今年的復活節為四月二十日,而耶穌受難節(德:Karfreitag)則在四月十八日。在筆者平常聚會的教會裡(德:Die evangelische Trinitatiskirche in Wehrda),在受難節前一天晚上(星期四),會先有濯足節(德:Gründonnerstag)的慶祝,即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設立了聖餐禮、濯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

 

  而到了星期五,教會會透過講道、唱詩、領聖餐來記念。直到星期天零晨5:30,教會舉行了復活節守夜禮(德:Osternacht)並一直延續到慶祝復活節,禮儀開始時由執事(Kirchenvorstand)舉起兩根蠟燭進場,火象徵基督,給人帶來光明、溫暖,而蠟燭象徵復活的基督,透過他的犧牲讓人認清生命的意義。然後便是講道、施洗(有一位姊妹)和領聖餐。而會眾會獲發一根蠟燭,會眾可在象徵基督的蠟燭借火,並帶到家裡以記念主耶穌,但不幸的是,筆者一出門,一陣風,就這樣熄了……而在結束後,教會準備了德式早餐(就是很乾、很硬、很健康的雜糧面包跟咖啡)以供會眾享用。(跟臺灣不同,臺灣主日崇拜後都有愛餐,德國則沒有)

 

1.jpg  

5:30的教堂

 

2.jpg   

10:30的教堂

 

  雖然對筆者來說,復活節一點都不陌生,畢竟是從小慶祝到大,然而,卻是第一次接觸到那麼多禮儀和節日,如Gründonnerstag和Osternacht,所以一切都很新奇。但同樣,對於德國人來說,他們對我們沒有那麼多禮儀和節日也表現得新奇。無論如何,即使復活節已過,也跟各位說句復活節快樂,Frohe Oster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