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洪芷翔、洪暄玫 撰稿/洪芷翔 逐字稿/羅羿萍 攝影/蕭妤珊

 

  歷史系的大一新生,首先接觸的課程即為台灣通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及史學導論四項基礎課程,而「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因此台灣通史對於大一新生的意義更加深遠。大學的台灣通史建構於新生在高中對歷史的認知上,進而加深探討的內容。本周史家周刊邀請到已有七年授教經驗許毓良老師,藉此瞭解台灣通史對本系學生的重要性。

 

必修課程介紹_20140426_洪芷翔_圖一.jpg  

圖中為受訪者許毓良老師

台灣通史的核心

 

  本系於九十九學年度正式將台灣通史列為大一專業必修課程,設立初衷是讓大一新生能學習到更具深度的內容,課綱並無硬性規定授課內容,全由各授課老師自行規劃。許毓良老師認為台灣通史的課程核心是由史料來認識歷史,並提到大學歷史系的學生不僅要了解歷史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必須明白結果的由來,因此從大一認識史料的訓練,作為往後研究歷史的基礎觀念。

 

描繪歷史的輪廓

 

  傳統歷史學有兩大課題,政治與軍事史,這是上對下的歷史觀點。現今的重要議題則為社會與經濟史,較著重下對上的關係。許毓良老師提到:「建立歷史的輪廓看似簡單,但要做到這點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我想政治軍事,再加上制度史,最後配合檔案史料,讓同學們在大一結束時,對台灣歷史的輪廓有個了解。」雖然是對基礎的認識,但為加深新生對於台灣過去這幾百年來的認識,與建構出台灣歷史的輪廓,因此老師授課內容偏重於解讀台灣過往政治、軍事以及制度史方面的史料。

 

必修課程介紹_20140426_洪芷翔_圖二.jpg  

訪問過程

 

觀察與思考 成一家之言

 

  觀察、思考、討論、研究、成果展現,是許毓良老師提出歷史系的學生需具備的五項能力。老師提到:「觀察與思考是大一新生在學年結束時,所該具備的最基本最基本的要求。」當這兩項要求都達成之後,始具討論與研究的資格,而觀察跟思考都能夠到位時,討論後所形成的問題才具有意義。而就歷史學的專業研究指的即是收集資料及整理的能力。當所有的能力都具備後,最終才能呈現出歷史系學生最重要的專業成果—畢業論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許毓良老師卻有不同的見解:「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兩者是同樣重要的。書本所提到的知識必須親自去體會,我們可以透過留下來的遺跡去實際的觀察、體會與了解,對照史料上提到的事蹟,那將會得到很大的收穫。」對於走訪過多處古蹟的老師來說,接觸真實的物品是最棒的學習,老師藉由與同學分享自身參訪古蹟的經驗,進而提升學生對於學習的熱忱。其實身旁處處都是歷史,重要的是有無用心觀察與思考背後的含意,許毓良老師藉由課堂上的訓練及剖析,來培養學生身為歷史研究者及一名台灣人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與知識,將會是往後受用無窮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