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曹峻偉、祝常悅 撰稿/曹峻偉 逐字稿/蔡又如、洪芷翔 攝影/郭依婷

 

  這門課,總是流傳著許多令聽者聞風色變的傳說;這門課,作為輔大歷史系必修的課程;這門課,叫做「史學方法」。而顧名思義,這堂課所教授的便是如何研究歷史學,然其實際內容與目的為何,常在許多學生心底打個問號。因此,《史家周刊》邀請到教授「史學方法」有數年經驗的陳君愷老師,由他來為我們揭開這堂課的神秘面紗。

 

圖一.jpg  

教授史學方法多年的陳君愷老師

 

史學方法之核心價值

 

  究竟,史學方法的意義何在?這門課為何列為歷史系的必修學科?君愷老師認為,人文學主要在於傳授內在的涵養,而歷史做為其學科的一環,則著重於學生的獨立思考、蒐集資料並判斷、訓練堅忍不拔的內在心智之能力。它與史學導論的不同在於,其強調讓學生們藉由實作,以培養自我能力。而這其中就包括了每位輔大歷史系學生都需面對的論文撰寫。

 

論文撰寫,除了能藉由大量閱讀來培育搜尋資料的能力外,亦能訓練學生們獨立思考,不盲目追隨學者的理論,能以自己的思維去做評論。而在整理廣大的資料時,學生們最需要的就是耐心,這也是堅忍不拔的訓練所在了。因此,史學方法裡所規定的論文,其結果好壞並不是老師的重點所在,而是學生們在撰寫論文中,是否真的學到了史學方法的核心價值。

 

「沒有史德的人,就不可能呈現出歷史的真相!」

 

    君愷老師在採訪過程中特別強調「史德」的培養。他提到「如果是不誠實的寫作,是我最在乎的,因為你所作所為已經失去了這門學科的基本價值。」因身為一名歷史人,卻缺乏史德,只使用對自我有利的史料、抄襲等,是無法忠實呈現歷史的真相,也無法讓人信服。

 

圖二.jpg  
君愷老師說著史德的重要性

 

「人文學看起來很沒用,但它卻是個基礎素養」

 

  對於不以歷史學者做為志向的學生,君愷老師則認為,在這門課當中所學到那不斷強調的獨立思考、蒐集資料、驗證與判斷等能力,以及陶冶的性靈、人文素養,在職場上亦能發揮其效用。如獨立思考能力,能在職場上不輕易盲從耳邊的風聲;蒐集與考證的能力,除了能評斷傳言的真偽,更可運用在企畫內容的資料蒐集。

 

「既來之,則安之」

  

  在採訪接近尾聲時,君愷老師以「既來之,則安之」來勉勵未來的學生,縱使修讀史學方法的過程相當辛苦,然其背後所得到的果實是不容小覷的。老師最後也誠懇的說:「如果你有心想要學什麼東西的話,我是傾囊相授啦,你看我現在囊空如洗了!」(肚子突然咕嚕咕嚕叫了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