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秉桓 圖/余秉桓

 

  近年來,臺灣紛紛出版了一些德國教育的書籍,在網路上,也有一些若干文章在探討德國教育的優,並批評臺灣的教育的劣。在制度上,筆者認為影響不太大,問題在於,怎麼運行。德國跟臺灣在教育制度上有蠻大的分別,而教育風格、家長的想法亦跟臺灣南轅北轍,因此筆者淺談兩地的教育。

 

  德國教育制度大概為1213年義務教育,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共3年;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6年(如柏林)之外,其餘為4年;而中學則粗分文理中學Gymnasium和實科中學Realschule,共9年;然後便是大學及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共5年,畢業前,他們需要應該畢業考Abitur作為進大學的重要門檻。如前所述,教育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怎樣運行,首先是學前教育,德國學前教育是非強迫性,同時他們的學前教育以玩樂為主,學習為輔,他們認為探討、創意、體力比起學習來得重要,而臺灣則要求小朋友在幼稚園學習中英數了,玩樂就變得不重要了。

 

  而小學方面,當時黑森邦決定增加了上課時間,而筆者所認識的牧師家庭、和兩個教友家庭的小朋友正在就讀小學,他們異口同聲地口誅筆伐,原因在於,這奪取了小朋友休息娛樂的時間!但臺灣家長卻擔心小朋友不夠忙,安排一堆興趣班、補習、研習營等等,生怕他們有一剎那娛樂時間。

 

  如前所述,中學分兩種,他們都認為兩者是平等的,最重要是小朋友的興趣,相反臺灣,受傳統中國影響-學而優則仕,只有上大學才有前途,而專職學校則變成了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就讀了。至於補習文化,在馬堡,筆者大概沒看到補習學校、補習班宣傳等等在橫行於城市之中。當我跟那三個家庭介紹香港跟臺灣的補習文化的時候,他們大呼我的天阿!怎麼可以這樣!連已經80歲的老牧師也連連搖頭說,你們很可憐。

 

  而大學,德國課堂重視討論和報告,教學為輔,臺灣反是。有上過張省卿老師的課的你,也許你會覺得,教授只是聽報告很爽,但同樣,在這過程中教授需要指導和修正,這往往比單單教學難,因為,同學報告的內容是不能準備的。而當老師問有沒有問題時,大部分同學都會低下頭,生怕叫到自己,其實發表個人意見真的有那麼難嗎?

 

  最後,筆者在與三個家庭聊天後,有剎那覺得德國人好優秀,好想當德國人的小孩,然而,我們也不用太妄自菲薄,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每個人思想,但也可從自己開始,學習德國人的教育方式,結合自己固有的理念,提供下一代幸福的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