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賴韻安 圖片/網路、賴韻安攝影

 

圖一.JPG  

書院全景

 

創建來由

  

  蓬壺書院的前身為座落於中西區的引心文社,在嘉慶十五年(西元1810年)由拔貢張青峰等人成立。嘉慶十八年,知縣黎溶將書院改成縣制,易

為「臺灣縣書院」。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為了提倡文教事業,知縣沈受謙購入赤崁樓北邊的土地,將遺址填平後在上面大興土木,並將已廢置的臺灣縣書院遷往此地,命名「蓬壺書院」。其中的建築包括書院本體、文昌閣、海神廟以及祭拜朱熹等五位大家的五子祠,具有相當大的規模。

 

蓬壺的曾經與現在

 

圖二.jpg  

遺跡始末

 

  在日治時期,書院曾作為醫院使用,其後也充當過日文學校校舍。到了西元1923年,由於颱風及地震的侵擾,書院講堂跟五子祠倒塌;又因為年久失修,僅留下書院的門廳及文昌閣。現存的門廳是清代臺南所建書院中唯一留存的遺跡。到了民國七十年,蓬壺書院被劃為赤崁樓的範圍裡,並開放給民眾參觀。

 

圖三.jpg  

蓬壺書院遺址匾額

 

  現存門廳的建築風格為閩南式,頂端是翹起的燕仔尾,牆面是紅磚砌成的斗砌牆。從赤崁樓外側可看到沈受謙提名的匾額依然掛在門上,兩側綠釉窗上方的橫批「雲路」、「立處」、「霄窺」、「鵬程」代表著當年在此處苦讀的院中人的心情。

 

文教的意象

 

  蓬壺書院見證府城文教的興衰和朝代的更替,無論經過多少人為或天災摧殘,它代表著當時人們注重功名及陶冶心智的精神;直到現在,文昌閣每逢考試期間總是人潮熱絡,現今考生低頭祈求文昌閣供奉的魁星爺保佑時,不知不覺間也跟一百多年前的讀書人身影重疊了。

 

圖四.jpg  

書院教規

 

  書院的存在彰顯了人們自古以來在文教與功名上的努力,無數的讀書人遵循著教規在此受教育,亦提醒教育他人的老師應該如何教化這些子弟。就算只保留下一些痕跡,蓬壺書院的精神仍深深地刻劃在這些遺跡上,讓後人能從中效仿他們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不懈的堅強意志,繼續為美好的未來打拼,創造下一個百年風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