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妤珊 攝影/蕭妤珊

 

  有「北臺首學」美稱的明志書院,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是北臺灣重要的文化史蹟之一,亦是清領時期臺灣北部的第一個書院,比第二所臺北市的「學海書院」早了整整八十年,特別是在當時淡水廳儒學遲至五十四年後(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才設立的情況,明志書院更發揮了「廣學校所不及」的教育宗旨。

 

(圖一)明志書院.jpg  

明志書院

 

  清初臺灣社會鼓勵子弟寒窗苦讀,為求一舉成名,進而提升社會地位。然而,乾隆十一年(1746),新莊地區已成「淡北巨鎮」,卻距離淡水廳府竹塹太遠,「地處極北,煙火雖繁,人文未振」,因此在新庄街尾設立一義學,但講堂稀少及水土惡劣而廢止。十五年後,明志書院的設立,其得力於胡焯猷,他有鑑於當時新莊已成繁榮城市,新庄義學卻被迫停止,學子們須遠赴彰化就讀,因路途遙遠,不少可造之材不得不中輟學業,實為可惜。

 

(圖二)明志書院-敬文亭.jpg  

明志書院-敬文亭

(圖三)敬文亭碑.jpg  

敬文亭碑

 

  於是,他捐出名下財產「瓦屋一進五間,旁有廂房十二間,前鑿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並設立義塾,命名為「明志」,引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典故,期許學子恬靜寡淡、志向高遠,使北臺灣有志向的子弟有受教機會。而淡水廳同知胡邦翰得知胡焯猷的義舉,呈請將義塾易名為明志書院。乾隆二十九年,閩浙總督楊廷璋立「興直堡新間明志書院碑」記錄明志書院建造及重修時間,義塾自此改為書院,成為臺灣北部第一所書院。

 

(圖四)興直堡新間明志書院碑.jpg  

興直堡新間明志書院碑

 

  而後書院名氣和學產具盛,歷任淡水廳同知都想將其遷移駐地,最終在乾隆四十六年將書院遷往新竹,原址因不稱書院,遂改稱「新莊山腳義塾」。原明志書院規模相當大,約可容納百餘人,但年久失修於道光年間傾圮,1921年泰山仕紳發起募捐重建,因經費有限,只復建第一進正身外加兩側落厫間,廳內供奉「紫陽朱夫子神位」、「貢生胡焯猷祿位」,書院左前方的惜字亭,更是臺灣現存二十幾座之一,其寓意尊重知識、文化。

 

(圖五)紫陽朱夫子神位、貢生胡焯猷祿位.jpg  

紫陽朱夫子神位、貢生胡焯猷祿位

 

  今日泰山區雖不是大城鎮,卻承襲過去鼎盛之文風,因此泰山區與其周圍地區的學校數略高,從基礎教育學校至高等學府一應俱全,如明志科技大學、黎明技術學院,校地橫跨泰山新莊的輔仁大學、泰山高中,及多所國中、小學等,其中「義學」國中、「明志」國小等校名留下對前人興學的敬意與感懷,這些教育機構不僅傳承泰山絃歌不輟的學風,更提供各地學子多元的求學管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