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峻偉 文字整理/郭依婷、陳澤欣 攝影/施鈺婕

 

  11月19日下著細雨的午後,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南北神學院『聯合問題』(1934-1950)」作為論文主題,獲選刊登史苑榮譽榜的金子煥同學,受筆者之邀,於伊果咖啡接受本次《史苑》系列採訪。雨中,他道盡撰寫論文的心血歷程。

 

圖一 (1).jpg

金子煥同學

 

  修史學方法的同學,起初多會因論文題目而感到焦躁與挫折,如此難為,僅是希望有個切合自我興趣、想鑽研的主題。但身為基督徒的金子煥同學,其藉著本身的信仰,很快地有了構想。「我本身就是基督徒,雖然我不是長老教會的,但還是會想去了解基督教在台灣是怎麼發展的......」於是乎,他在佔地利之便的台北神學院翻閱院史,並由此確定了題目的方向。至於為何年分會選在1934年至1950年間,他表示,他人相關之研究多半為1912到1945年,但後面的年份卻較不清楚,因此,他選擇針對後半段的時間,來補充這段歷史研究。

 

  在確定標題後,緊接著就是史學的活用。蒐集史料並且靈活的運用在論文中,是史學方法這堂課重要的主題之一,更是論文撰寫中不可或缺的精隨。而金子煥同學因主題的關係,最主要的資料來源為台北神學院裡附有的《院史》、《議事錄》及一些苑刊,又長老教會本身也有出版一本簡稱「百年史」的史料。透過這些史料,他將之合為一個史事,收集與整合都做好後,才再去探討其發生過程及背後的立場與動機。

 

圖二 .jpg

採訪過程側錄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也並不全然是一帆風順的,說起這一路上碰到的困難,他表示最主要是相關研究較少,雖不易與他人論點碰撞,但在資料彙整上又難有參照與對比的對象,因此耗費不少時間此外,語言也是一項問題,在眾多史料當中,尚有日治時期以日文撰寫之文獻,與白話字,也就是閩南語翻成國字的史料,對此兩項語言不大熟悉的他,透過其自身的基礎以及託人幫忙翻譯,以解決在閱讀史料上的困難。

 

  隨著採訪進入尾聲,金子煥同學亦將其體悟與眾人分享。他認為,要成功完成一篇論文,除了能夠提出其他人未曾想過的問題,以及充足的史料之外,亦須要視自己程度,量力而為,擁有十足的把握與自信,才是成就論文的重要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