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葉安慈 撰稿/葉安慈 文字整理/葉安慈 攝影/洪芷翔(圖片已刪除)

 

       身為輔大歷史系的學生,「史學方法」為大三必修的重要課程,而《史苑》是集結系上優秀學生論文的年刊,若論文能登上《史苑》,無疑是一種肯定與榮耀。時至今日,《史苑》已邁入第七十四期,這次史家周刊邀請入選《史苑》的林浥樺同學,來談述自己撰寫論文的方法及其心路歷程。

 

       在撰寫論文的第一步──選題,林浥樺同學並非一帆風順,前三個題目皆被指導教授否決,而後他決定從自身喜愛的事物下手,腦海正巧浮現金庸所寫的《碧血劍》,其中提及明朝名將袁崇煥遭崇禎皇帝處決,是因他殺害另一將領毛文龍。林浥樺同學本考慮以袁崇煥是否應殺害毛文龍為題,但教授以歷史不能做假設性的問題為由駁回,建議以毛文龍的歷史形象轉變為題目,最終他接受老師的建議,決定探討毛文龍究竟為「忠臣」或「貳臣」。

 

       為了撰寫論文,林浥樺同學參閱大量資料並請教老師,除了漢文文獻,他在史料中發現毛文龍曾領軍攻打滿州、朝鮮,因此在兩地皆留有相關記載,可供他藉由多方觀點探討毛文龍的形象,而不只是參考漢人對其評價,以達到史家要求客觀的精神。

 

       當談及撰寫論文的樂趣與收穫,林浥樺同學認為在寫作過程中能找到可用的資料、完成論文的成就感,並體認到「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這些皆是珍貴的收穫與經驗,且透過撰寫論文的訓練,使他的歷史思辨能力有所成長、了解研究史學的方法,不再如往昔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與書寫報告。

 

       對於將來修習史學方法的學弟妹,林浥樺同學建議可多請教具備專業知識的老師,汲取寶貴知識與經驗,且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方能投注熱情於研究之中。從其論文可發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同樣的歷史人物會因當代的種種因素,而出現迥異的評價,該如何評斷其中的真假與差異,便是值得史家思辨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