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鄭英瓊 撰寫/鄭英瓊 文字處理/羅羿萍、蕭妤珊、蔡承翰 攝影/羅羿萍

 

  在現代社會中,仍有些母親會為女兒熬煮四物湯。四物湯在大眾認知中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智慧,是為女性補血的藥湯,但多數人卻不懂它是用什麼藥材製成、如何煎煮?人們了解四物湯的功效,但卻對它的形成過程毫無概念。

 

  《史苑》對輔大歷史系的學生而言,是一種精神象徵,也是對於未來撰寫論文可供其參考的論文集,其收錄文章為史學方法這門課程中的論文,經過老師篩選後,挑選出值得成為楷模的文章。這次史家周刊有幸邀請到歷史四甲的祝常悅同學,分享她如何以四物湯為例,進一步探討中國醫學形成的過程,以及其在撰寫論文時的方法和經驗。

 

  祝同學在思考選題時,曾想探討中醫如何看待精神病,但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古代中醫與現代醫學,無論是思維還是邏輯都南轅北轍,因此她轉而研究這套迥異於現代醫學的中醫思維,而中醫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祝同學認為:「結果很重要,但理解『果』形成的『過程』更重要。」她想跳脫框架並以四物湯為例,溯尋其從雛型到定型的過程,解釋中醫思維的運行、探討中國醫學形成的歷史。而為尋求資料,祝同學跑遍兩岸數間圖書館,她表示:「無論資料再怎麼雜亂、不易尋找,都該盡力蒐集再加以解析,將這些得來不易的文獻裁修成適合論文主題的材料。」

 

圖一.jpg

訪問過程

 

  此外,祝同學大方承認其結論容易被推翻,由於藥方的資料複雜且難以蒐羅,其論文多用官修資料,較少採納私修醫書,因此用於論文中的五百帖藥方有些可能偏於極端,或許只要增減一帖藥方,最後的結論就會天差地別。祝同學對無法完善寫出論文結論感到挫敗,但她認為這篇貌似失敗的論文仍有其價值,她表示:「歷史是一門複雜的學科,容許模糊空間的存在,無法像科學數據一樣非黑即白。歷史與自然科學不同,它擁有寬容性,容許失敗的出現,歷史了解失敗的價值,且給予它發聲的機會。」 歷史因存在不確定性而遭受批評,但也正因為如此,讓人類更理解這包羅萬象的世界。

 

圖二.jpg

訪問時側影

 

  「史學方法這門課不是要你做出什麼成果,而是讓你掌握寫論文的方法。」祝同學如此說道,她認為先以找到喜愛的題目為重,不一定要以政治或軍事史為選題方向,新文化史亦是個值得選擇的方向,立定題目後為它付出自身所有的精力,利用能力所及的一切資源,以史家嚴謹的態度尋找自己的結論。即使在寫論文時遇上困難或挫折,只要適時與師長和同學討論,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不管論文結論是否成功,從撰寫的「過程」所獲取的知識與經驗遠比成功「結果」來的珍貴,亦是肯定自我能力的證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