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儷馨 圖/網路

 

               19世紀末,藝術家不再只專注於描繪光色,而開始注重以日常生活為創作主題的素材,並利用主觀情感塑造客觀的景物,強調作品的具體性及結構性。此演變自印象派的繪畫方式,被稱為後印象畫派。

 

               後印象畫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文森·梵谷(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1886年,32歲的梵谷在當時印象畫派的大本營巴黎深造,此時期梵谷的畫風,從原本黯淡的用色轉為明亮且自由的風格,其對後印象派風格的藝術理想,可從於法國南部亞爾地區創作的這幅《向日葵》中窺見。

 

圖一.jpg

《向日葵》,現為英國國家藝廊最重要的館藏

 

  向日葵在梵谷心中代表著諸多意義,如友情、精神與信仰。此幅《向日葵》繪於1888年,是梵谷期盼高更來訪時所繪出的友誼之作,代表著對高更的崇拜與惺惺相惜之情。除此之外,畫中的向日葵更有著不同的樣貌,有些含苞待放、有些花開茂盛、有些卻垂頭凋零,這些不同狀態的花朵像是記錄梵谷從學徒到大師的人生歷程,亦象徵一種正向的精神,如追隨耶穌的靈魂一般,成為梵谷信仰的寄託。

 

  這幅驚為天人的《向日葵》,一般被認為是梵谷的精神在狂亂的狀態下揮灑出的創作,仔細欣賞後,則會發現其作品富含結構性,不失條理。其善用黃、紅、藍三原色做出對比色,突顯向日葵的怒放時閃爍、活潑的張力,蔚為特別的是,梵谷使用一種特殊的顏料-「銘黃」,所呈現出的鮮明色彩,成就了整幅畫的靈魂。

 

               梵谷擅長賦予平凡無奇的主題不凡的生命力,此幅《向日葵》便是最好的證明,大膽的用色、豪邁的畫法使這幅靜物畫生動呈現。他透過脫俗、充滿故事性的作品與人們溝通,使觀眾看到了希望、感激及友情,在平凡中創造感動。《向日葵》為梵谷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亦是其所留存於世間的藝術熱情,如燦爛千陽,永駐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