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芷翔  圖/洪芷翔、網路

 

       新竹舊稱「竹塹城」,其發展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而如今踏出擁有百年歷史的新竹火車站,再沿著中正路直走,即可看到留存至今的竹塹城古城樓──迎曦東城門。以迎曦門為中心放射出的街道自古便是各式商店提供經濟、藝文流行與活動的重心,而北門大街則是出城要道,寺廟、商家與古蹟林立於東至北的道路上,由此種種可見得這條街道已陪伴新竹度過百年的歲月。

 

新竹北門街_20150228_圖一.JPG

竹塹城城門-──迎曦門

 

熱絡的貿易 特殊的風情

 

  北門大街在清代為竹塹通往艋舺的官道,亦是前往竹塹港的交通路線,海陸運的發達帶動竹塹城的貿易活動,竹塹城因此成為當時北臺灣重要的商業區之一,泉州的各路郊商匯集於北門街可謂當時一大勝景。活絡的貿易亦引領城隍爺、媽祖等不同信仰進入竹塹城,北門街因而成為新竹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或許因為當地人虔敬的香火,神明不僅庇祐竹塹的商貿,更使其成為人才薈萃之地,孕育不少傑出英才,如「開臺進士」鄭用錫即出於此,竹塹地區乃為當時商業與人文兼具的重鎮。

 

新竹北門街_20150228_圖二.jpg

新竹城隍廟

 

新竹北門街_20150228_圖三.jpg

鄭氏家廟

 

  直至日治前期,北門街在竹塹地區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經歷一八八六年與一九零一年無情大火摧毀北門街原本的樣貌,卻也促使北門街發展出多元性的建築,如: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傳統二層磚造店屋等,各種風格的建築矗立於此。

 

新竹北門街_20150228_圖四.jpg

北門街街貌

 

時光流逝 風華不再

 

  隨後日本政府在新竹地區實行都市計畫,將中心轉移至東區,更因火車站與機場的興起,北門大街的重要性逐漸被驛前大道(今中正路)所取代。現今僅剩下佛具、棺木及藥店等傳統店家,依靠著前往城隍廟參拜的人潮營業,失去過往繁華的風貌;經過祝融兩次的侵襲,使得大多數的傳統建築消失殆盡,如今街道上現代高樓與傳統房屋交錯,呈現古今建築間不協調的衝突,不禁令人為此對比感到唏噓。

 

  儘管北門街的重要性已不如往昔,但新竹人至今還是以「大街」稱呼北門街,可見這條街道依然默默地存在於後人心中。北門街上的每一棟建築物,都是過往歷史的見證者,每一塊磚頭,皆有著不同的歷史意義。不同時代、風格的樓房,交織成充滿歷史性的街道,等待前來拜訪的人們仔細聆聽屬於新竹地區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