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元容  圖/楊淨伃

 

對於北京大學校園內部的著名景點「一塔湖圖」,有人下了個註解:「博雅塔是一枝碩大的神來之筆,而未名湖則是一方來自天池的巨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揮動著這枝神筆,飽蘸未名之墨,共同書寫了百年北大的輝煌歷史,而圖書館則正好是北大百年歷史的最好見證和保存者」。而這一筆、一硯、一見證者,便成就了筆者對北大的第一印象。

 

圖一.jpg

未名湖畔的博雅塔

 

筆,是「博雅塔」,位於未名湖東南的小丘上,觀其外觀,很少人會想像到其竟為北京大學的「蓄水塔」。「博雅」源自其捐建者─當時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之名。它的建立,為的是解決校內的生活用水問題,設計之初僅提議建造能與未名湖相稱的水樓,而在校方徵求各方意見後,「博雅塔」便影運而生。至此,北大校園便有個規定:校內所有建築不得高於博雅塔。

 

「博雅塔」的建築設計仿造通州燃燈佛舍利塔、取遼代密簷磚塔樣式興建,塔級十三,高僅三十七米。除基座外,皆由鋼筋水泥建築,內部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頂。惟可惜的是,通往塔頂的路已被封鎖,不得其門而入。

 

圖二.jpg

博雅塔

 

硯,是「未名湖」。曾有首詩,在北大校園裡流傳著:「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靈魂們都是一條魚/也會從水面躍起。」於此,便可了解未名湖在北大學生心中的地位。其處處詩情畫意,湖中的「一島一魚一石舫」,以及湖畔隨風搖擺的楊柳,人們或站、或坐、或走在清幽小徑之中,皆成為幅幅畫作,使人有種寧靜致遠之感。小徑全長約1.2公里,為北大的標誌性景觀。

 

圖三.jpg

未名湖畔

 

未名湖的如詩如畫,名聞遐邇。而它的名和故事同樣地不平凡。其「未名」二字由國學大師錢穆所取,構想係因當時燕京大學邀請各路專家為該湖命名,卻始終爭論不下,而最後由錢穆先生一錘定音,直接以「未名」命之。它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身世必須從清乾隆中葉說起。未名湖一帶在清乾隆年間係屬於圓明園的附屬園林「淑春園」的一部份,時該處多為水田。然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將淑春園賞賜給和珅。於是乎,和珅便在此大興土木,築起小山、島亭、石舫、湖泊,將其建成園林風景,以作為花園之用,今日所見之景,於此大致形成。而在當時,此園林號稱「京師第一私人園林」。

 

爾後,淑春園幾經易主。咸豐十年(1860年),圓明園遭英法聯軍火燒,淑春園在此次浩劫中受波及,「京師第一私人園林」被破壞殆盡。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任燕京大學校長,選定了該地作為新校址,並在設計燕京大學校園的過程中,對未名湖一帶進行了考察研究,且增設新景,進而成就了今天的未名湖景。

 

圖四.jpg

北京大學圖書館

 

見證者,則是「北京大學圖書館」。這位見證者就如同其所處之學校一樣,有著不平凡的身世。它的前身為始建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在當時為中國最早的近代新型圖書館之一。爾後,由於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的併校,曾一度遷移至今北大檔案館的位置,在受限於客觀條件的狀況下,它的採購分編、流通閱覽和典藏分散校園各處,圖書、期刊、中文、外文、教師、學生、文科、理科各自為營,甚可多達17處。

 

直到1975年,在中國總理周恩來的支持,以及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捐蹭下,它的嶄新面貌逐在未名湖畔建起,由建築學家吳良鏞設計,採以中國建築傳統風格為主,兼容現代風格。又其正門向東,兩翼為文史樓、地學樓,與北大東門連成一線,並於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落成。今人所見的它,已非最原始的面貌,但仍舊能感受得到它在漫長的歲月中隱然成形的威嚴。

 

圖五.jpg

北京大學圖書館一隅

 

一日的午後,一趟短短的旅程,跟著前輩的腳步,欣賞著北京大學的美景。雖未親身在此生活,但它的美已留存在筆者心中,並期待著下次的到訪。

 

圖六.jpg

北京大學百年講堂

 

圖七.jpg

北大西門前的石橋

 

圖八.jpg

北京大學的西門

 

圖九.jpg

北京大學歷史學院建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