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幗英    圖/謝幗英

 

〈圖一〉台灣會館正門一景.jpg

台灣會館正門一景

 

    「臺灣會館」坐落於北京市東城區大江胡同,距離天安門廣場南端的正陽門約500米,建於1890年前後。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將科舉制度移植到臺灣,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陸續有臺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

 

〈圖二〉民俗體驗館,可以在館中欣賞木偶劇團的精采表演.jpg

民俗體驗館,可以在館中欣賞木偶劇團的精采表演

 

新建成的臺灣會館分為四個主要區域:1、京台交流史展示區——通過紀念牆和主題展廳,採取實物(文物)與圖片、多媒體相結合等形式,再現歷史上臺灣人在京的活動,展現會館歷史及京台兩地交流史。2、貴賓接待區——設有貴賓接待室,用於兩岸高層和知名人士的接待活動,以提高新臺灣會館在海峽兩岸和海內外的影響力,使之成為首都標誌性的涉台場所。3、多功能會展區——設有中小會議室和多功能廳,用於各種會展和聯誼活動,開展兩岸交流,為臺胞服務。4、民俗文化體驗區——設有民俗藏品廳和民俗體驗館,展示臺灣民俗文化,使之成為人們認識臺灣的一個視窗。

 

〈圖三〉此為見證歷史的兩張太師椅,曾有許多著名台灣人士到此參觀.jpg

此為見證歷史的兩張太師椅,曾有許多著名台灣人士到此參觀

 

臺灣會館重張之際,館內亦舉辦了《中華魂·京台情》展覽,內容為臺灣會館的變遷、在北京的臺灣人、京台交流新篇章、美麗的寶島臺灣四個單元,共展出照片400餘幅,實物、史料約110件,製作專題片3部。展覽採用幻影成像、三連投影、電子書等聲光電子技術,並配以沙盤模型、室外鑄銅雕塑等多種展覽形式。與此同時,北京市以臺灣會館為核心,打造了包括臺灣風情街和4個主題功能區,總面積5.4萬平方米的臺灣文化商務區。

 

〈圖四〉非常精致的台灣精品美學展示.jpg

精致的台灣精品美學展示

 

坐落於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內的臺灣文化商務區全面開市,臺灣會館也對外開放。整個街區以阿里山廣場為中心,臺灣風情市集、美食餐飲區、臺灣映射生活美學館、映射臺北潮場、四合院會所、臺灣會館六個板塊展示臺灣風貌。

 

北京臺灣會館建築

 

紅磚砌成的道路透露出臺灣建築的特色,古樸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騎樓、拱牆、琉璃飾品等臺灣特色的街頭巨幅的宣傳畫上描畫著臺灣鹿港老街、三峽老街的獨特風情: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高低錯落的小樓和悠閒的遊人暢遊其中,讓人產生時空交錯的感覺。

 

〈圖五〉台籍舉人的“五人上書”紀念銅像.jpg

台籍舉人的「五人上書」紀念銅像

 

  會館北側佇立著五座銅像,參與「五人上書」的台籍舉人汪春源站立持筆,目光堅定剛毅。銅像前的石刻文字記載: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正在北京科舉考試的台籍舉人汪春源等與在京台籍官員多方奔走,率先上書都察院,反對割台議和,是為「五人上書」。

 

  〈圖六〉會館中的台胞之家.jpg

會館中的台胞之家

 

  北京的臺灣會館是大陸唯一的臺灣會館。歷史上,臺灣同胞往來京台兩地從未間斷過,其中許多人曾在臺灣會館落腳。因此,臺灣會館的存在,是臺灣與大陸、臺灣同胞與祖國聯繫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圖七〉臺灣會館的精美茶杯

臺灣會館的精美茶杯

 

作為「臺胞之家」,臺灣會館的前門老北京商務區之地利,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天時,沐骨肉同胞血脈親情之人和,將繼續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搭建京台兩地合作交流的新平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