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者/洪暄玫  撰文者/洪暄玫 攝影/洪芷翔

 

  旅行的意義,是放鬆?是觀賞風景?抑或是體會異國的風俗民情?此次史家周刊的老師遊歷訪談系列,特別邀請曾留學德國,參訪過許多歐洲國家的張省卿老師,望由教師獨特的見解,與我們分享她「旅行的意義」

 

圖一.jpg

與老師相見歡

 

視覺饗宴,課程補充

 

  張省卿老師於德國留學期間,便常利用歐洲國家之間地域、往來的便利性前往洲內各國旅遊。當中較特別的經歷是當時老師的授課教授帶領他們班前去文藝復興的重鎮—佛羅倫斯。在上完一學期的課程後,再實際去接觸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教堂以及保存良好的建築,如此參觀下來,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視覺的饗宴,也得到了書本上所不能給予實際接觸前人傑出作品的感受。

 

 

  除了學校安排的參訪,老師更分享了些私人旅遊的經驗。受到自己所學驅使,她常常拜訪與此有相關性的國家。如去義大利參觀文藝復興時期三大傑的作品;至威尼斯觀賞威尼斯畫派的作品、建築;前往法國、德國、東德拜訪中古世紀的古城。在行前都會做許多蒐集、閱讀資料的工作,而最近則是轉變較為的旅行,在準備上就不再這麼繁瑣。

   

圖二.jpg

老師用心回答採訪問題

 

文化震撼,多元思維 

 

  旅行所帶來的文化震撼,是短期旅程較無法深刻體會的部分。因此省卿老師相當鼓勵學生可利用長假出國遊歷或是留學,除了可進修語言,更可體驗文化間的差異。她說道:「一般短程的旅行很難有文化的震撼,在德國留學的時候,跟歐洲的接觸也比較容易,所以在各地區,像去義大利、西班牙參觀的時候,那種文化震撼就蠻強烈,與台灣本地文化不一樣。思考的概念或者是對事情的看法都不太一樣。」而這種文化震撼所帶來的收穫,除了能體認到自身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差異處外,更能夠提供不同思維的思考方式。像是於德國留學時,她可以明確體會到的一個國家對於法治以及民主的重視,由此對比出台灣待改進之處。如在求學時期,身為學生的意見是會受到重視,提出的抗議會被視為一項具體的建議事項,並且看得見改善的地方。而在異國文化生活下,漸漸的能培養出不同的思維方式,活用了不同的思考,就能夠以另一種自己不曾使用過的角度去看待、分析事情。將此種方式套用在研究上,便不容易受到侷限,能有更多元、全面的視角。因為老師發現到,有些學者,研究方面都較會依循著一固定的思考模式,如果藉由走出去,改變自己的思維,便能夠化解此困進,走出框限之外。

 

圖三.jpg

採訪者受益良多

 

    最後老師也提醒大家,在出國時一定要注意到自身的安全問題。因每個國家的治安狀況都不太一樣,在行前要先做好了解當地治安狀況的功課,評估好參訪國家的治安狀況,她也建議到一般歐洲的城市或是旅遊城市,生活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是可以考慮的去處。唯有親身去體會差異,才會明白自身不足之處,如此便有改進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