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蔡承翰 撰稿/蔡承翰 攝影/羅羿萍

 

  追尋知識不僅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出外遊歷除脫離平時繁忙的行程調適自我身心以外,造訪世界各地能印證我們所學,還可能發現多值得深入的事物。對於研究古今中外的歷史系而言,實地走訪更是收集一手史料的絕佳機會,這次有幸採訪本系的陳方中老師,分享他遊歷經驗與學術研究的關聯。

 

  旅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規劃、準備到出遊,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正因如此旅遊對每一個人的意義與感受也不盡相同。而對出外遊歷一事,方中老師認為自己是不愛旅遊的人,除了參與學術研討會外,教授不希望因外出而拖延到自己在教學與研究上的進度,儘管在寒暑假比較自由的時間,仍是以自己的研究為主,平均出遊的次數也不多

 

圖一.JPG

受訪者陳方中老師

 

  但是為何不喜歡旅遊?個性謹慎的方中老師覺得離開熟悉環境雖然是旅行的重要意義,但身處陌生國度仍擁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對老師來說,旅行不是十分吸引自己的活動。但是老師也提到,人在新的環境受到的刺激比較多,研究歷史的人是觀察者,因此身旁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觀察對象,隨著遊歷的次數增加,能運用的資料就越多,這些外出旅行看到的新變化結合過往的經驗,藉由此類的思考方式,釐清某地的歷史脈絡,不僅成功扮演觀察者身分,亦可訓練研究歷史的方式、充實自我。

 

  方中老師最近一次出遊是寒假時劉文賓老師一同遊訪古都南京和有太湖明珠之稱的無錫。除了走訪惠山古鎮、江南名園等旅遊景點拜訪擁有豐富歷史資產的千年古城,老師們還會注意城市裡歷史殘留的跡象,如在中國藝術史與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江南市鎮、園林建築留意這些事物不僅和研究工作有關,更是一位歷史人的習慣,或許如此的實地考察和遊玩較無關係,但老師卻認為是接觸歷史的另一個新面向,透過直接的接觸掌握住歲月遺留的訊息。

 

  出外遊歷的人抱持愉快的心情體驗異地文化和生活,但扣除教科書和旅遊書目的介紹後,卻發現自身了解的知識有限對於沒有被記載或記錄過少的地區若不實際走訪,是很難獲得關於此地的新資訊,因此訪談過程中,即使是不熱衷旅遊的方中老師也提到不少遊歷的新體驗、感受。出遊不僅是調劑身心靈的機會,對追求學問亦有莫大的幫助,以己身雙眼印證書中所寫,邁開步伐了解自己未知的人事物地,將看過的事物一點一點互相串連,進而理解浩瀚學海與廣袤世界帶給自己的無限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