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軼雋  圖/來自網路

 

        一九二八年,中國正處於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對內,蔣中正不遺餘力地「剿匪」,但對於強大的外敵日本,卻選擇了不抵抗政策。身為中央大學美術教師的著名畫家徐悲鴻見狀,提起畫筆創作《田橫五百士》一畫,表達對社會的關懷,更望藉此激勵大眾,抵禦外患。

 

  徐悲鴻(1895—1953),是中國近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人物、走獸、花鳥等的創作,尤工駿馬題材的作品。其中,他的《奔馬圖》由於生動地描繪了駿馬奔騰時的抖擻精神與萬丈豪氣,堪稱國畫作品中不朽的經典。徐悲鴻主張關懷現世,是中國近代現實主義畫風的代表人物,如一九四零年為謳歌抗日民眾,創作《愚公移山圖》。此外,他更是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推動者,提出「改良中國畫」的理論,意謂運用西方的技法重新創作。

 

  而此畫是徐悲鴻於課餘時間,以西漢初年農民領袖田橫前往洛陽招安,手下為其送行的歷史故事為背景,作油畫《田橫五百士》。正式作畫前,他先繪出精確的素描稿,再謄到畫布上;由於徐悲鴻注重人物表情和動作的真實感,因此畫中每一個人物皆有安排模特兒,如此謹慎的作畫過程,使這幅畫自開始繪製到完成,共耗時兩年之久。

 

圖一.jpg

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的故事,脫胎於《史記》記載農民領袖田橫的故事。田橫為戰國七雄齊國田氏的後裔,在風起雲湧的秦末農民起義中,田橫在齊國故地重新組織力量,與劉邦、項羽等逐鹿,卻旋即為劉邦所滅,然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田橫與五百位部眾仍堅守在小島上繼續抵抗。擔憂田橫的聲望威脅劉氏政權,漢高祖便下詔田橫要求歸降,否則將殲滅田橫和其部眾。爲拯救部眾,田橫毅然決定到洛陽招安,但於離洛陽不到三十里的首陽山時自刎,並囑託兩位隨行部下將自己的首級交與劉邦,表達不願投降的決心。劉邦為田橫的義舉所感動,遂禮葬田橫並封隨行為都尉,然而在收葬田橫時,隨行出於對田橫的忠誠,於田橫的墓前自殺。島上部眾聽聞田橫與兩位隨行爲了大義而自殺時,便結伴跳海寧死不屈。司馬遷在《史記·田儋列傳》中讚曰:「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

 

圖二.jpg

《田橫五百士》

 

  畫作選取田橫於五百壯士訣別的畫面。畫面中,田橫的眼神堅定、勇敢,絲毫沒有憂傷與不捨,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之感,而送別的五百壯士中,有人沉默,有人憂傷,有人甚至不顧自己傷勢全力地阻止田橫遠行。白雲低垂,馬匹嘶鳴,五百壯士痛別田橫,構成了一幅極其悲壯的畫面,更烘托出田橫「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此畫借鑒法國畫家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畫風,藍色的天空與人物紅黃色為主的衣飾,其運用三原色的變幻,表現出肅穆與悲情的情感。此外,徐悲鴻還注重畫作中動與靜的結合,如: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與陰森鋒利的長劍、肅殺的天空等,構成寓動於靜的強烈畫面感。

 

  徐悲鴻藉此畫表達對英雄的呼喚及對正義的渴求。他的女兒徐靜斐說:「父親作此畫意在通過田橫故事,歌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所尊崇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以激勵廣大人民抗擊日寇」。《田橫五百士》,正是抗戰時期的一點燭光,雖微弱卻不失光明,成為帶領著大眾團結一致對抗外患的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