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元容  圖/呂元容、楊淨伃

 

在難得的藍天之下,筆者隨著大同市地陪的腳步,前往位於中國山西省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上的寺廟─「懸空寺」,以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

 

圖一.JPG

懸空寺遠景

 

        到了懸空寺,映入眼簾的是它的壯麗,使得唐朝詩人李白在岩壁上留下「壯觀」二字;而在《徐霞客遊記》一書中的〈遊恒山日記〉篇章則是如此描述:

 

西崖之半,層樓高懸,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懸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懸空寺,擬此未能具體。仰之神飛,鼓勇獨登、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屆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而增寮位置適序,凡客坐禪龕,明窗暖榻,尋丈之間,肅然中雅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西元491年),原名為「玄空閣」,「玄空」二字係源於道教和佛教中的教理,寺內主要供奉著釋迦摩尼、太上老君以及孔子,為中國少數「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關於它的興建者,有兩個說法:一是據說有位名叫了然的和尚主持建造之;二則是因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留下遺訓,希望能建一座「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空中寺院,進而其弟子便籌建而成。然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皆無損前人為後世留下如此壯觀之景的事實。

 

圖二.JPG

懸空寺入口

 

圖三.JPG

懸空寺 佛堂匾額

 

但為何「玄空閣」會被改名成「懸空寺」呢?這就必須提到它最讓人驚嘆的特點。因其一眼望去,整座玄空閣就像懸掛在峭壁之上,只有三十根直立紅木柱,搖搖晃晃地支撐著整座寺院的重量,這使得觀者有種「懸空」之感。當人們走上懸空寺的棧道時,便可親眼目睹身旁木柱的搖晃。也因此當地的俚語這麼形容的:「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其中所謂的「馬尾」便是指那十根為一組的直立木柱。又「懸」與「玄」同音,所以改稱「懸空寺」。

 

 

圖四.JPG

懸空寺的直立木柱

 

然而,支撐著整座寺院的並非是那三組直立木柱,而是放在全寺四十餘間殿閣之下二十七根深入岩壁,直徑約五十厘米的橫木。根據專家的說法,這些木頭是取自於當地原生樹種「鐵杉木」,爾後加工成為方形木梁,並泡於桐油之中,使其不易腐朽,再將其深深插入於山壁之中,與峭壁的自然狀態融為一體,於此構成了它的「天下巨觀」。但即使是如此,它仍有許多謎題,如:木頭是怎麼搬運上去的;建造者是如何開鑿石洞的;甚至是插入山壁的木頭究竟有多長?這些都等著人們找出答案。

 

圖五.JPG

由下而上仰視的懸空寺

 

圖六.JPG  

從制高點拍下的寺廟一隅

 

懸空寺在經歷了一千五百餘年的風吹雨淋、無數次的地動山搖,再加上歷朝皆對其有所修繕,至今仍於峭壁間屹立不搖。它以溫柔而悲憫的眼光看著芸芸眾生,靜觀著世俗紅塵的起起落落。世人仰視,總謂「壯觀」。走入寺中,它的「懸」使得人們走得膽戰心驚,然登頂後的美景卻有股「不經一翻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之感。或許某一天,筆者會再次踏上登頂的階梯,重新體會「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