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許嘉桓 圖片/摘自網路

 

  西方世界於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期間面臨中產階級崛起的現象,人們對社會舊有制度文化等層面產生反抗意識,達達主義(Dadaism)即在如此背景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瑞士興起,並深深影響二十世紀藝術發展。如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繼承前者「反藝術」的美學風格,往往令作品中的事物脫離本來用途,將之進行再構築並思考其本質;又或是於作品中呈現夢境意象,跳脫現實中的壓迫框架。依據如此脈絡看來,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的經典畫作——《記憶的堅持》(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是如何詮釋超現實主義呢?

 

  不同於多數藝術家會秉持某種意念進行創作,達利鮮少賦予其創作一套標準答案。畫面中軟趴趴的時鐘顯得毫無生氣,理應堅實的物體於畫中質感卻異常柔軟,左側似水面的藍色方格又有著金屬般光澤,整幅畫為超現實主義「脫離事物本來形象」的典型呈現。觀畫者也常對畫像上描繪不清的事物提出種種推測,橫躺在沙灘之上的究竟是鯨魚、變形的嬰兒,又或是腐爛的魚?而達利多數作品中象徵腐敗的螞蟻也可見於本畫作,這次牠們爬上一旁的懷錶是否具有不同意義?後人在這幅大小僅有長24公分寬33公分的畫作裡,遍尋不著畫家欲傳達的真正意涵。

 

圖一.jpg  

薩爾瓦多‧達利

 

  世人總會對未明確之物有著追求真相的本能,《記憶的堅持》中達利將事物以異於常規的描繪方式呈現卻未留下詳述,導致針對本畫的解釋眾說紛紜。有人言此畫是達利對愛因斯坦(Einstein)相對論:「時間本身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概念之呈現;也有人引作者自身言論:「在超現實主義時期,我想創造內心世界的意象──我父親佛洛伊德的奇幻世界。(In the surrealist period, I wanted to create the iconography of the interior world – the world of the marvelous, of my father Freud.)」以此推測本畫實為借用心理學家之思想所創造出的超現實主義內心世界。

 

圖二.jpg  

《記憶的堅持》,又有《記憶的永恆》之稱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不論後人提出多少自信的推論,都難以證實是否為達利本意。曾有人在分析本畫意涵時談到作者的意圖:「達利並非要給觀賞者衝擊感,而是迷惑觀眾,讓圖像呈現自我。(Dali isn't trying to shock the viewer of his paintings, but to bewilder, to make the images speak for themselves.)」達利往往賦予其作品荒謬、難以令人信服的解釋,由乳酪聯想至「融化的時鐘」的說法使觀畫者感到困惑,無法從中推敲出作者的思考內涵,這也是為何《記憶的堅持》真實意義難以探明。本畫作是人對時間急迫的焦慮表現?還是因潛意識中理解自身終會面臨死亡而感到焦慮?觀畫者加諸千百種意義於《記憶的堅持》,但人們在執著追尋真意之餘,不妨回首面對這段「探尋意義的路程」,它可能也是本作的目的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