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宣翰

 

  大一的時候,班導師總有一、兩周在「大學入門」課堂上請到在姐妹校上學年交換生的學長姐,回系上分享,當年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北京讀碩士研究所的學長。事隔四年,我也成了交換生,我想說的是:交換生是心靈上的交換,與文化的體驗。儘管身在海外,使用通訊軟體與台灣的親朋好友連絡、寒暄之際,每每聽到:「交換學生好好喔都到處玩。」、「看你生活過那麼爽,你知道我們現在在水生火熱之中嗎?」亦或是「你們上課都教什麼啊?」這些問題,有的我笑而不答,有的只能回嗆:「對阿!我就是交換學生到處玩。」

 

  交換生的一天就與在台灣的同學一樣,是24個小時的,不因為在海外生活,每天就能多采多姿,也是取決於個人的計畫。就以筆者個人為例,參與德語系同學姐妹校的交換計畫,我們的課程安排也是有差異的。

 

語言班裡,有一半同學是來自阿拉伯世界

 

  筆者不學,本以為阿拉伯語指同行在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但與中東同學交流後,才知道中東世界有27國通行阿拉伯語,其中每個國家的阿語用詞、腔調有所差異,就如德語一樣,有北德腔、巴伐利亞腔、奧地利德語、瑞士德語等。


  一次語言班中,來自蘇丹的老師通曉蘇丹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與非洲方言共五種語言,為了讓一名自敘利亞來的同學能正確理解某德語詞,老師大膽用阿拉伯語溝通,但等到敘利亞同學開口說明後,老師面有難色抱著頭說:「你說的不是標準阿語。」拜託另一名沙烏地阿拉伯同學用標準阿語轉述這句話。

 

  語言班上課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一點之後也是馬堡大學生的中午休息時間,位於市區的學生餐廳〈德語:die Mensa〉有四層樓,其中包含繳交學生宿舍房租的辦公室與其他行政部門,地面樓與第二樓則為學生餐廳,第二樓部分則需學生證方能消費,營業時間也要短,只到下午兩點;地面樓的學生餐廳則較常,提供午餐、晚餐服務。

 

每日下午的必選修課程不同

 

  大三德語系的教學目標對德語語言、文學、歷史、文化、社會的認知,分別有「德語小說讀本」、「德漢翻譯」、「德語文學導論」、「德國社會經濟史」、「德國文化」,每日課程時間約兩小時至兩個半小時。其中為有「德漢翻譯」是台灣老師授課,其餘則為德國老師帶領。以這學期而言,在「德語小說讀本」課堂中我們的文本是明鏡出版社的暢銷書《tschick》,老師每周分配指定閱讀章節,上課時候則討論小說內容的德國文化與社會異同或是與其他所閱讀過的小說做故事橋段的評析比較。「德漢翻譯」則為老師安排的主題性如:商用書信、德語歌曲、德語新聞、主題文章等,每周有固定的翻譯主題,內容則多為德語漢語翻譯,而書信方面則也有漢語德語翻譯。總是令人起初覺得無趣、艱深的「德語文學導論」,老師則會帶領我們讀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普通詩歌、寓言詩歌等相當有趣。與本系的歷史課較不同,「德國社會經濟史」老師著重社會史、生活史方面的講述,透過展覽、博物館的參觀更能道地的理解一百年前的德國人如何生活,也讓筆者了解到,不僅旅遊書所介紹的大型博物館才有參觀價值,在地方博物館中也能暢遊學海。文化課總是令老師覺得最有挑戰,「德國文化」中老師則以哲學、新聞媒體的報導來討論德國與台灣的差異性,老師講述德國的新聞、媒體與報紙的報導方式與新聞架構,台灣學生則在期末兩周上台報告相對應的主題,在這課堂中師生交流兩國的文化差異,學生則能體會德國教育體制與德國人要學生對議題的評論、思考與對錯。

 

  「全力是爭取來的!」1854年澳洲的尤利卡革命〈Eureka Revolution〉的名句,筆者認為, 在輔大的體制中,只要將自己準備好,有一定的目標與理想,能成為交換學生的一員並不困難,聽再多、看再多的學長姐分享都是別人的,海外生活親自走一遭,生活才是自己的瑰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