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元容 圖/呂元容

 

  溥儀,中國封建帝制之下的最後一個皇帝,有一段時期,他對於自己被迫遜位感到憤恨與不甘,經常想著究竟能用何種方法重登帝位,恢復祖先打下的基業。於是乎,一九五二年二月溥儀首先住進了位於天津日租界的「張園」;爾後,在一九二五年七月移居至宮島街上的「乾園」,並改名「靜園」,意採「靜觀時局,以求復辟」,等待著時機的到來。

圖一.JPG  

靜園


  溥儀之所以選擇此地,起因於一八六○年之後的天津,由於開港通商,西方列強來此設立租界,進而成為一個中西交融的繁華之地。對於它,曾有句話是如此形容的:「退可安逸享受,靜觀時局;進可從容舉事,一呼百應」因此,失意之人紛紛來到此地,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而溥儀在天津的後半段期間選擇了「靜園」,作為他的「養精蓄銳」之地。


圖二.png  

左上為議事廳、左下為會客室、右圖則是大餐廳


  雖稱作「靜園」,但「靜園不靜」。溥儀雖在此居住只有短短三年,但留下了不少故事。它見證溥儀天津後期至前往東北之前與日本關東軍的合作、與文綉的離婚訴訟、和婉容的感情破裂以及其政治思想轉變。他為了「復辟」,經常於「議事廳」內會見滿清舊臣、失意政客、下野軍閥、文人雅士、外國特使,乃至於對中國懷有侵略之心的日本人;「會客室」則是他與貴賓密談,又亦或是與滿清遺老密商大事之所在。而在「大餐廳」,他平日於「小餐廳」吃完飯後,總會在此與婉容共舞,有時則邀請賓客於此用餐;此外,他的生活與民初的公子哥無異。他享受西式生活,經常帶著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綉出入夜總會、舞廳、百貨等場所。而這些種種,皆是透過將紫禁城帶出來的大批書畫古玩變賣所得之金錢所支撐的。


圖三.png  

左上、左下及右圖分別為婉容、文綉與溥儀房間


圖四.JPG  

溥儀書房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日,溥儀在日本駐瀋陽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大佐的幫助下,躲進後車廂內,離開靜園,離開天津,開始了他悲劇的後半生。然故人雖去,歷史容貌猶存。靜園在溥儀離去之後幾經易主,甚而變成大雜院,但透過學者們的考證與修復,終將原貌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而如今遊人入園參觀,進而想起他那曲折坎坷的一生,總有種不勝唏噓之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