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瀞云 圖/摘自網路

 

  西方藝術隨古典衰微而走向由基督宗教掌控的中世紀,在此般社會氛圍下,藝術普遍為宗教服務,刻劃出敬畏、傳達出聖經啟示;爾後迎來「人性(Humanity)覺醒」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有所轉變,將透視、解剖等科學知識帶入藝術造型體系,成為近代繪畫的開端。文藝復興以後的藝術未曾止步且與時俱進,當時代邁入十九世紀,人稱「印象派」的畫家們踏出室外追求自然,完成光影色彩的變革,將環境光源與顏色變化的科學概念引入繪畫,畫家不再只是待在「室內」繪製簡單的陰影變化,更求突破顏色極限,形成生活與情感相融的絕佳代言,從而奠定現代繪畫的基礎。

 

  談及「印象派」或許多數人會瞬間聯想至最著名的莫內(Claude Monet),但富有革新精神的藝術家不僅一人。一八六二年,進入畫室學習的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與莫內、巴吉爾(Jean Frédéric Bazille)和薛斯利(Alfred Sisley)結識並反對老師葛列爾(Gleyre)的刻板觀念和無新意之教學,尤其雷諾瓦於繪畫信念上更與老師截然相反:葛列爾認為繪畫是嚴肅的習作,但雷諾瓦以為繪畫應是一件愉快的事,因此若非讓他感到愉快的事物便不會動筆。後來雷諾瓦受藝術友人的革新熱情所染,一同「向外」創造嶄新的藝術,其代表作之一《煎餅磨坊的舞會》即有傳聞是在戶外寫生的情境下完成。

 

圖一.jpg  

《煎餅磨坊的舞會》

 

  《煎餅磨坊的舞會》中描繪的場所為一間名作「煎餅磨坊」的店家,是蒙馬特區(Montmartre)工人們最喜愛的休閒地點,年輕男女總愛在此飲酒、享用煎餅以消磨時光;店面內外共有兩個舞廳,本幅畫重在描繪年輕男女於露天舞場跳舞、聊天的景致。另外,此畫最具特色之處即是畫家巧妙捕捉自樹葉間灑落的陽光,將斑點似的光影柔和映照於人物與地面上,足見雷諾瓦在色彩運用方面十分自然,進而使整幅畫洋溢著溫馨和幸福的氛圍,畫中人物快樂的神情似乎能跨越畫框感染觀賞者,令人情不自禁的一同微笑。

 

  雷諾瓦一直秉持繪畫不僅是科學性的光線分析或造作的畫面安排,而是為了「向眾人傳達愉悅」。畫家為何而創作?作者以為是因渴望記錄眼前景色傳遞出的快樂感,所以他不精細描繪人物輪廓,而是自然烘托人物與空間,為觀畫者帶來夢幻般的感受。《煎餅磨坊的舞會》不僅顯示其獨特的繪畫風格,更是雷諾瓦一生信念的展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