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鈺婕 採訪/施鈺婕、曹峻瑋 攝影/曹峻瑋 

 

  隨著時序進入六月,畢業的鐘聲也陸續響起,不少大四畢業生開始邁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有些人選擇進入職場,當起社會新鮮人,有些人則選擇走向更高一層的學術殿堂──研究所。而這次,史家周刊特地邀請的系列受訪人,是於今年錄取輔大歷史研究所,對納粹德國歷史有著十足狂熱的王則凱同學(史四乙),望透過這次訪問,讓對於未來迷網的同學們能有個參考的意見。

 

王則凱學長.jpg  

本次受訪者─王則凱

緣起─愛上歷史的觸發點


  王則凱同學對納粹德國的熱愛,讓人非常好奇,而透過這次的訪問,他透露了他自幼便立志研讀歷史系的啟發背景。十歲時的王則凱同學,無意間買了一本《簡明的世界歷史》,開發了他對歷史與納粹德國的興趣。此後不停的自我進修,至中學畢業前,他早已看完不少歷史相關書籍,對於歷史已有不錯的根基。此外,他的家人也對他的志向予以支持,讓他可以更放心地往自己喜歡的學科深造。

 

採訪中-1.jpg  

採訪中

破除迷思—普遍的刻板印象


  有不少人認為歷史系畢業後,多半只能往教育界發展,對於這個情況,王則凱同學表示,據他的觀察,這情形於其他系也常發生。且他認為,歷史其實非常實用,歷史系於資料收集與思緒通辯能力方面的培訓,可以讓畢業生在各個領域中運用,但他建議工作的選擇仍以個人興趣為主,別為五斗米折腰。他也補充地說:「歷史系出來也不一定要當老師,這樣想的人,已是種刻板印象吧。」

 

計畫與實踐─歷史系的未來


  畢業之際,大家最關心的無非是自己的生涯規劃,該繼續升學或是直接進入職場就業,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安排,而選擇繼續升學的王則凱同學,分享了其他同學的經驗。根據已攻讀過研究所的同學表示,欲完成歷史研究所課程,通常需三年以上的時間,但碰巧今年輔大的研究所制度有些許變動,因此他希望自己可以在兩年內完成碩士課程。並期望於碩士課程結束後,繼續研讀博士學位,最終目標是當上一名教授,開班授課,對後輩講述自己熱愛的納粹德國歷史。

 

採訪中-2.jpg  

訪問者施鈺婕

 

傳承與啟發


  在訪問進入尾聲時,我們請他給同學們在未來規劃上的建議,他建議同學們做好近期與長遠的兩項計畫,也表示因現在講求平行的整合,若有額外修習一些學程課,對未來的職業選擇會更多元。再者,他念了一首蘇軾的詩,以此勉勵同學:「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他表示自己為了不讓大學生活留下遺憾,在畢業前盡力的讓大學的結局轉變成更完美,因此不論未來如何,他都希望大家在大學的生活裡,不要留下任何遺憾。而長遠的目標則是建議同學,無論是攻讀研究所,或是進入職場,皆要擇其所愛。雖然甫入職場時難免會有一段空窗期,但他希望大家可以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並投身其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

 

  這次的訪問,他以一位準畢業生身分,給予其他同學們許多不同觀點與建議,值得我們去深思,在未來的規劃上,也有了可供參考的意見,希望這則訪問,可以讓有志者對於日後的人生規劃有更多的想法,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