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蔣寅文 照片/蔣寅文

 

  在一般的認知裡,書店只是單純滿足民眾購書需求和能夠安靜閱讀的場所。但在過去的臺灣,書店所具備的意義不僅如此。臺灣在1970年代經歷保釣運動到美麗島事件等一連串政治、社會衝擊,民間要求思想及言論自由的聲勢越發壯大;在社會風氣日漸活絡的同時,知識分子與學生渴望了解政府禁絕的思想,書店即是獲取此類書籍的重要管道。許多獨立書店相繼成立反映出當下社會盼望更多元的思潮,而眾書店中又不得不提以「禁忌」書籍集散地聞名於當代的地下書店──唐山書店。

 

照片一   唐山書店地面門口 .jpg  

唐山書店地面門口


照片二  通往地下書店的樓梯 .jpg  

通往地下書店的樓梯

 

  於1979年開辦的唐山出版社,在戒嚴令解除以前除了常冒險出版左傾思想的書籍,亦經手許多小眾的出版品,讓大眾有機會接觸多面向的書,更提供作者自費出版的管道。三年後老闆陳隆昊有感於經營出版事業外,也需要為讀者建立購買書籍的場所,因此成立同名獨立書店。店內大部分書籍以陳老闆重視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居多,此外出版社經手的小眾出版品亦擺放於實體店面中。如同店名令人聯想到「唐山過臺灣」這句俗語,唐山書店成為人們跨越因戒嚴造成人與多元思想間鴻溝之橋梁。它滿足了當時知識人對了解社會主義等多方思想的強烈渴望,也給予黨外人士或懷有抱負之莘莘學子能聚集的隱閉空間,讀著地面上無法接觸到的「自由」。

 

照片三  地下門口旁的宣傳海報 - .jpg  

地下門口旁的宣傳海報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333巷內是唐山書店的現址,如果不仔細尋找便無法發現懸掛一隅的書店招牌,又因其位置不顯眼和以地下室為店面的隱密特色而成為書店愛好者口中之「地下秘境」。自一樓走下階梯進入書店內後,一眼望去便會發覺它與時下講究「氣氛」書店的不同,微暗燈光與略顯老舊的裝潢使整體呈現簡潔純樸的風貌。由此能理解唐山書店重視的並非表象氛圍營造,而是回歸到單純向讀者呈獻書籍的「本質」。

 

  今日唐山書店作為文、史、哲的專門書店,從馬克思、傅柯等社會思想家、學者的著作到研究女性主義的書籍皆能在架上尋得,店內亦有關於臺灣本土研究的期刊。「唐山」也未改其初衷,不吝於騰出一區的空間擺上無法大量出版、市場小眾的獨立期刊和學生作品。對於喜歡接觸多方面書籍的讀者而言,即便內部裝潢不甚華麗,此地在精神層面上可謂知識之寶庫。

 

照片四  書店內部的擺設.jpg  

書店內部擺設

 

  時過境遷,多元的知識在現今已唾手可得,然而人們的求知慾望似乎不如從前,書本電子化的衝擊下使願意閱讀實體書者與過往相比少了許多。儘管處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唐山書店秉著獨立書店不變的堅持──提供愛書人一處靜謐的地下書本世界,找回過去對知識的追尋和熱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