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寅文 圖/蔣寅文、摘自網路

 

  科技隨著時代日新月異,許多舊有的事物產生變化,其中包含人類閱讀的形式。「電子紙(Electronic Paper)」(註一)技術的成熟和網路平台日漸發達促成一種新興知識接收方式──電子書。相比於傳統實體書,電子書沒有占據空間的問題,更兼具即時查閱的特色,諸多變革皆挑戰原有閱讀習慣和對書籍的定義。

 

圖一.jpg  

實體書的擺放占據實際空間(以「唐山書店」店內為例)

 

 

  久遠以來,閱覽實體書一直是人們習慣獲得知識的方式,但在知識數量提升和出版事業擴增的現代,愈趨龐雜的書籍除了整理問題外,建築中有無多餘的放置空間亦是一大難題。相較於實體書的考量,無紙化用並運用網路空間存放的電子書,只需要憑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就能隨時隨地自合法來源連結大量的書籍資訊。另外在找尋資料方面,實體書無法達成使用者「即時」的需要,若讀者想要了解某一詩句的完整內容,就必須將一整本詩集逐篇翻閱,相當耗費時間與精力;反之,電子書則強調其便利性,只要輸入該詩句,內建的關鍵字及內容搜尋功能便能立即找到該詩詞。由此可見,電子書能夠克服實際空間的有限性並滿足即時閱讀之樂趣,這也是為何在傳統閱讀方式並存的情況下,數位化書籍能受人青睞的原因。


圖二.jpg  

電子書輕薄,所占空間相較實體書較少


圖三.jpg  

電子閱讀器易於攜帶

 

 

  然而,電子書便利、即時之特性卻引發一部分人的疑慮,他們認為知識取得過於便捷會使得人不再需要花心思、心力翻找各種紙本書籍的內容,更可能導致讀者僅憑單一資訊去斷章取義的情形發生,進而讓人失去對知識應有的思考和尊重。但若用片面論點概括全體的電子書使用者似乎有失公允,因為那並非電子書讀者特有的問題,實體書讀者亦然。對於此番論述,筆者則認為必須取決於使用者的態度,電子書讀者在閱書方面實擁有相當豐富的資源,透過特定伺服器的存取和流通,讀者能在網路空間中接收大量、多樣的知識,達到多元思考觀點的目標。

 

  當代社會中,電子書的應用已十分廣泛,不再限於個人使用。現今許多城市、大學的圖書館除採用館藏數位化以解決過多紙本書所造成的空間不足,也利用其流通性來收藏各地的期刊、文獻書籍等,讓民眾有更多元的資源可選擇。而在無圖書館的偏鄉地區,電子圖書同樣發揮其功效,讓他們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電子書庫以普及數位閱讀和教學,進而達到真正的城鄉教學資源平衡。

 


圖四.jpg  

由網路資料庫可見得館藏數位化之趨勢

 

 

  電子書的出現無疑挑戰了人們將「書」視為實體之認知,亦打破知識文字只能印在紙本上待人發覺的情況,使人能隨時隨地接觸並累積學識。雖然如此,電子書也未必會完全取代長久以來閱讀的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反映出現代人於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下,渴望能有更加快速、便利的方式滿足追求知識之熱忱。

 

 

(註一)顯示器技術的一種,用於重現在紙上印刷、書寫的視覺感受,達到如普通紙一樣的觀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