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承翰 照片/網路資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第二次中日戰爭正式展開。抗戰期間,國軍在戰場上為守護國家而奮鬥,但為多數人所不知的是,當時還有一支部隊也奮力地保衛著自己的家園──和尚連。現實情勢將僧眾自山林喚醒,秉持「懲惡即是揚善」的理念,投入火熱的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前線或後援都可見一支支「僧人戰地救護隊」的身影,讓許多民眾在報紙上呼籲要「向和尚學習」。

 


圖片ㄧ.jpg  

五臺山抗日和尚連 僧人護國殺敵

 

  這張照片由著名抗戰攝影師「沙飛」拍攝,他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軍旅攝影師。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戰火迅即波及位於山西省的佛教聖地五臺山,從前的寧靜徹底被打破,日本人將佛國淨土踐踏成人間地獄。青年僧人組成抗日自衛隊,並以「上馬殺敵,下馬學佛」、「倭寇不除,臺山難平」、「出家不忘愛國」、「保國即是護教」為共識與口號,僧人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積極參加抗戰,設法營救被日軍關押的群眾,其中更有許多人拿起槍砲,堅勇地與日軍搏殺。至今,五臺山上仍留存著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海會庵」牆上依然可見當年抗日的宣傳畫;在「金崗庫古佛寺」牆上也是一幅幅斑駁的抗日標語。這一切皆向後人訴說著五臺山僧眾與軍民一同為家園奮鬥的故事。

 

 

  戰爭中,我們看到平民的生活水深火熱,甚至連和尚也暫時放下法器,拿起鋤頭、鐮刀,抑或是槍砲走上戰場,和國軍一起殺敵,與百姓同甘共苦。了解到往昔僧眾願意投入世俗戰爭的愛國心,不禁令筆者想起抗戰名片《一江春水向東流》(註一)中所描述的腐敗上流社會,以及諷刺戰爭後期政府大員紛紛墮落的成語「五子登科」。所謂「時勢造英雄」,要成為英雄確實應有「天時、地利、人和」相互搭配才能形成,可是人們該重視的不單只「時勢」,「自身的意志」更為重要。倘若電影中男主角保持從前的初心,如同這群「和尚連」的僧人們為保衛家園奮鬥不懈,而非與上層階級的商人、政客同流合汙,那麼他的結局肯定不只是如此。

 

 

註一:《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敘述抗戰離亂經驗的通俗劇史詩,分「八年離亂」「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全長超過三小時。本片描述起初有著「救國圖強」抱負的男主角,最後卻在重慶後方步入歧途,抗戰結束後更促使家庭破碎的悲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