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林忻旻 撰稿/林忻旻 攝影/林宇芹 文字整理/趙奕晴

 

 

一切皆因「嘗試」而起

 

  午後的陽光緩緩灑落於校內露天桌椅,座位上的蕭妤珊同學(史三乙)面上帶著些許羞怯,準備向「史家周刊」讀者們分享大二以來研讀輔仁大學教育學程後累積的經驗,以及其對教育抱持之理念。

 

  對於選擇教育學程一事,妤珊同學莞爾道:「我本來便有成為老師的志向,但是起初對老師這個職業就止於『想』,並未想過要『怎麼成為』老師。」因緣際會下與好友參加教程說明會,使得這份想望出現契機。儘管當初也有意申請雙主修中文或日文,妤珊同學最後憑著自身的志向,毅然決然地踏入教育界。並在將志向結合自身於安親班打工的實際經驗後,領悟出其心中典型教師的雛型及教育理念:要讓學生有想法、會思考,而不只是死記硬背,淪為考試機器。

 


圖一  

侃侃而談的蕭妤珊同學



準備並通往實踐之路

 

  進入大學以後見證到學習管道的多元化,但在準備階段申請者便得面臨重重關卡。那麼,該如何申請教育學程?問及此,對有興趣投身教育的學弟妹,妤珊同學向我們分享幾個要點:「首先,不要忘記報名時間。不過最重要的是:想當老師就去試試看!」至於在進入教程的準備工作上,則有筆試與面試兩階段,後者包含繳交自傳等申請資料。筆試方面除基本試題外,也十分重視應考者對於教職相關法條的理解程度;自傳則與申請大學時的備審資料類似,盡可能在誠實介紹自己的同時隱惡揚善,當然亦不可浮誇;面試除儀容整潔外更要盡量克服緊張,表現自如但不隨便。

 

  妤珊同學於訪談中提及許多自身的教育理念,但是作為一介學生,並沒有實際教學的經驗,難以了解教師所必須具備特質的全面性。因此,正式研讀教育學程不僅是通往夢想的路徑,更是加強、補足自身理念,使其完備的一段歷程。學生得以於課程中接受專業科目訓練,此外,更大的收穫則是增進反應力及全面性思考,一位教師要預設教學時可能面臨的狀況,以及回應方式。例如寫教案時,思考如何設計、運用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該使用何種教學輔助工具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為何?與自身教育理念是否相符?以上種種都是一位合格教師事先必做的規劃。

 

  訪談進入尾聲,妤珊同學提醒想修習教程的學弟妹,在正式學習前應先瞭解其擋修科目、服務時數、實地服務時數等結業關卡及應修學分數。「教程」絕非一道輕鬆的關卡,唯有將對教育的熱忱及興趣恆駐於心者,方可能立足於杏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