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歷史碩一 王則凱

 

  中共自建國以來,藉由意識型態型塑「外部敵人」(註一)。從早期韓戰塑造「美帝」,到1956年蘇共20大之後開始批判蘇聯形成「蘇修」,至近年大力抨擊日本「軍國主義」,中國社會中的「外部敵人」從未缺席。帝國主義這一名詞在中國的濫用,其背景可追溯自19世紀以來,中國被帝國主義侵略淪為半殖民地後之結果。至1949年中共建政時,人民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在此時代背景下,政府為了讓人民快速了解政府所宣達的政策,進而繪製各式各樣宣傳海報,而隨著時局的變遷,宣傳海報所涉及的內容和其術語所要表達的意涵也有所不同。

 

 

Ⅰ.美帝


  1949年10月中共建政,隔年1950年6月25日,朝鮮發動韓國戰爭,南韓隨即面臨滅國命運。聯合國軍以美國為首加入韓國戰爭,於9月15日時,美國登陸仁川,很快收復漢城(今首爾),在10月中旬已抵達鴨綠江邊;1950年10月19日晚間,中國以彭德懷為司令,另一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從中朝邊境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國和朝鮮的界河-鴨綠江,隨即展開「抗美援朝戰爭」,使美國正式成為赤色中國的敵人。

  此後中共在意識型態上將美國定位為:「帝國主義」典型,因此所謂「美帝」即是「美國式帝國主義」(American Imperialism)、「經濟帝國主義」、「軍事帝國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集合;從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史上卻有一個現象,即是美國對中國的利益,其實在於商業貿易,並沒有實質帝國主義式的奪取土地或資源,反之在中國近代史上,獲取最多土地和資源的是位在中國北方的俄國。

 

  中共在意識型態上把對美國與「帝國主義」結合,在理論基礎上的確少了許多立論根據,絕大部分的情況是,中共只能將美帝定位成「資本主義的典型」,因為在社會主義理論中,資本主義(Capitalism)昇華到最後就變成帝國主義,而帝國主義又多半和法西斯主義(Fascismo)畫上等號,法西斯主義又涵蓋軍國主義跟納粹主義( Nationalsozialismus),因此共產國家常將「反美帝」跟「反法西斯主義」作為意識型態宣傳,而後者直至現在仍被中共採用。

 

圖1.jpg  

圖一出處:荷蘭皇家科學院院﹙KNAW﹚附屬之研究機構﹙IISH﹚旗下http://chineseposters.net/gallery/e27-169.php
圖片來源未有出版者。設計者:徐靈。

 

  在上圖(圖一)中,中共將美國塑造成「戰爭販子」和「戰爭發動者」。中共在海報設計上將美國形象劣質化,尤其對於「人民」絲毫無憐憫之心。在海報中代表美帝的麥克阿瑟殘忍地以匕首殺害朝鮮人民(包括嬰兒),另外圖中所繪美軍飛機飛越朝鮮與中國的界河鴨綠江轟炸中國工廠,是在暗示:主戰場雖在朝鮮,但美帝的侵略不會僅限在國界之內,它勢必也侵擾到中國邊境,意在先揭發美軍惡行,後引領群眾對抗美帝,藉此將美帝形象深植當時中國民眾心中。

 

  圖中宣傳文字:「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它代表中國「抗美援朝」的正當性,中共當局認為,如果朝鮮半島缺乏一個有利的社會主義盟友與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緩衝的話,被侵略的危險性就會大增!


  另一方面,此類宣傳用語之出現,是中共當時認為美國的作法通常以干涉他國內政居多,美國後來於1965年介入越南戰爭後,同為社會主義盟友的中共也是藉由宣傳海報大肆宣傳此事一番。

 

圖2.jpg  

圖二出處:荷蘭皇家科學院院﹙KNAW﹚附屬之研究機構﹙IISH﹚旗下http://chineseposters.net/gallery/g2-687.php
1965年七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作品。設計者:哈瓊文

 

  上圖﹙圖二﹚中,女主角的穿著以芭蕉葉為背景,都不像是在中國地理環境作戰的特徵。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初期的越戰期間,中共在 1967 年開始「援越抗美」支援越共跟美國對抗,當時中國援助一批軍人改穿上越南軍服,支援越南軍的醫療、工兵等候勤工作。由於中共與北越在意識型態上的一致,因此在宣傳畫最為普及的 60 年代,不難找到中共替越共發聲的宣傳畫。


  1970年代末期,隨著中共與美國建交還有中越兩國交惡,宣傳海報的全盛時期已過,不易再看到反美帝術語或是懲罰越南的宣傳海報。

 

 

Ⅱ.蘇修


  中共建政之後「一面倒」向蘇聯靠攏,雖然毛澤東在私下曾對史達林心生不滿,甚至視其為「大國沙文主義」,但是基本上還是維持中蘇和諧友好關係。


  1953年3月,「史達林暴斃」,隨後俄國政壇歷經幾個月權力鬥爭,赫魯雪夫上台,在歷經三年的過程後於1956年召開蘇共20大會議,公開抨擊史達林路線,進行經濟改革還有和美國展開對話。1958年,因金門砲戰及大躍進等問題,俄方和中共意見相左而交惡,最後全面撤出在華顧問;在此之前,毛澤東領導中共和蘇共就強烈批判南斯拉夫的鐵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就是走「修正主義」路線。

 

  在這期間,通常被指為修正主義的一方在某些方面反對極「左」,中共認定自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1960年代中蘇論戰期間,中共強烈批判赫魯雪夫改革後的蘇共是「現代修正主義」,背叛馬列主義亦恢復資本主義(與美帝同等級),因此中共官方於此期開始稱蘇聯為「蘇聯修正主義」,簡稱「蘇修」。此時,改革後的蘇聯一變之前史達林政策,轉而認同南斯拉夫才是實踐社會主義,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則堅持繼續稱南斯拉夫為修正主義國家,1960年代前期中共展開各類政治和思想鬥爭均是圍繞「反修防修」展開,最終結果導致中國社會出現「文化大革命」,社會內部階級鬥爭擴大。

 

  1969年,中蘇兩國在黑龍江之珍寶島發生大規模衝突,將中蘇分裂態勢拉至最高峰,「社會帝國主義」之詞彙也應勢而生,「社會帝國主義」一詞,意即打著社會主義旗號之「帝國主義」國家,同之前所討論的美帝,這一名詞也是在中共的意識型態之下產出。這個名詞源自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上台後大力批判「史達林主義」和其個人,與中共意識形態分歧。毛澤東認為蘇聯的做法已經背離馬列主義,變成新型態帝國主義力量,於是開始稱蘇聯及蘇共「蘇聯修正社會帝國主義」。而中共對此「修正主義」的攻擊都放在於蘇聯在赫魯雪夫上台後,蘇聯有限度開放資本市場,背離早期蘇聯集體農場經濟,對於中共來說,此行為是一種對「社會主義」進行「修正」乃至於「背叛」。

 

圖3.jpg  

圖三出處:荷蘭皇家科學院院﹙KNAW﹚附屬之研究機構﹙IISH﹚旗下http://chineseposters.net/posters/pc-1969-003.php
196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作品。設計者不明

 

  上圖(圖三)為「美帝」和「蘇修」二詞都結合起來的一張歷史海報,圖中的工人代表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將頭戴美國鋼盔形象的「美國大兵」和身著西裝的「蘇聯人」打倒的形象。


  在毛澤東提出「第三世界」﹙1955年於萬隆會議提出﹚概念後,同為共黨國家的阿爾巴尼亞領導人的霍查(Enver.Hoxha)認為其和中、蘇同是三個「社會帝國主義」國家。而在此後,「社會帝國主義」,這一術語被各國持極左立場之毛主義者或霍查主義者廣泛使用。中國內部宣傳通常則是以「蘇修」取而代之。這類海報在196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出現,配合時局以及中蘇關係轉變,使得這類海報在情境上產生許多變化,尤其1969年「珍寶島」事件發生後,中蘇衝突白熱化,致使海報所欲表達之中、蘇關係也愈加激化。中共的意識型態始終和「帝國主義」脫離不了關係,從上述幾幅宣傳海報即可看出中共建政以來的宣傳術語的一致性,早期跟蘇聯沆瀣一氣對抗美帝,到中蘇論戰後把社會主義元老的蘇聯扣上「帝國主義」稱號,由於對美國早已使用「帝國主義」,為了以示區分便不能採用「蘇帝」稱呼,最後海報標語就成了「美帝與蘇修」並陳,這也反映中共與蘇共爭奪共產世界的領導權,也可以說明共產世界並非一片和諧。

 

圖4.jpg  

圖四出處:荷蘭皇家科學院院﹙KNAW﹚附屬之研究機構﹙IISH﹚旗下http://chineseposters.net/posters/e15-615.php
1965年12 月四川人民出版社作品。設計者:陳小兮

 

  上圖(圖四)此為一個共軍士兵拿著一把帶刺刀的步槍,刺刀上至下依序插著「美軍頭盔」、「國民黨旗」、「日本國旗」。此配合「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海報術語,代表中共認為附庸於美國帝國主義下的政權最終都會被消滅。

 

 

結語

 

  近幾年來,隨著中共和美國建交,蘇聯這個名詞流入歷史長河中,這些宣傳海報的術語基本上也不再被使用。進入了21世紀,中共再度崛起,為了凝聚民族意識,再度炒作對日本的戰爭記憶和民族仇恨,這些塵封已久的「帝國主義」名詞再次出現在媒體的報導中。然而其「帝國主義」的使用早已脫離其原始目的,有趣的是這些海報現在依舊在網路上流傳,成為大家玩味的一段歷史素材了!

 

 

(註一)外部敵人即來自外國而非本國勢力內部之敵人,由於對內方面已有蔣介石撤退至台灣之國民政府,因此外來敵人的塑造可以凝聚中國國內意識,進而達到促進民族團結之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