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碩一/陳俊安

 

  自傳播科技日漸發達以來,新聞媒體便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現今的新聞看來,新聞具有知識傳播、守望、決策、教育和娛樂的功能,就一般常理而言,新聞媒體的重要宗旨便是客觀,但「真客觀」是否存在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新聞媒體最容易受到批判的原因之一,本文欲透過探討新聞宣傳戰的定義,以讓讀者對其能夠有進一步的了解。

 

  談到新聞批判,我們就必須介紹一下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對於人的思緒受到媒體控制有著相當多的批判,其反權威和反機械文明論述更成為了1960年代學生運動的精神導師以及當代思潮的主流,霍克海默(Horkheimer Max,1895-1973)、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1903-1969)和馬爾庫斯(Herbert Marcuse,1898-1979)為幾個該學派較為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著作也相當的多,霍克海默爾和阿多諾便有合著《啟蒙的辯證》,書中批判了歐洲文明意識形態的危機,主張自由乃是人性的真正需求。阿多諾著的《獨裁的性格》一書認為,偏見其實就是一種潛伏的法西斯,一旦這種情緒出現,便很容易為獨裁者所利用,最後更指出法西斯其實就是民主最大的障礙。1960年代的德國學運中,人們開始察覺到自己的生活正逐漸受到媒體左右,傳播媒體基本上已經壟斷了人們生活的一切訊息,在如此情況下,法蘭克福學派開始逐漸的興起,世人開始驚覺到要以獨立思考和中立判斷為準繩,方能達到客觀。(註一)

 

(圖一)霍克海默(左)和阿多諾(右),攝於1965年。.png  

霍克海默(左)和阿多諾(右),攝於1965年。

(資料來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dornoHorkheimerHabermasbyJeremyJShapiro2.png

 

 

  為什麼新聞媒體會因為不客觀以及壟斷而被抨擊呢?事實上,在一般常態下,新聞資料來源的選擇是透過編輯之手,透過編輯的個人價值觀或外部一些事務的影響,編輯會從新聞資料來源中選取新聞,這便使得新聞的客觀程度出現誤差:因為人、團體或組織都各有好惡、也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因此,新聞的客觀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而新聞壟斷的情況也就隨之而生。

 

  在戰爭中的新聞更難做到客觀,事實上,一旦戰爭爆發,原有的媒體功能便會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甚至在某些國家,媒體會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便是新聞媒體在戰爭時期與非戰爭時期的最大性質差別,雖然媒體受影響的情況會因為政治體制、社會開放程度、教育水平等等的情況而有輕重不同,但戰爭對媒體所造成的影響當是無庸置疑。

 

  宣傳戰的使用便是政府力量影響媒體的例子,前述所言,戰爭中的新聞是非常難做到客觀。所謂客觀,即是中立的將報導呈現出來,但在戰爭中,這類型的報導會讓人們感覺到媒體對於國家的不忠誠,比起道德上的指責,利益的考量更是其所重視的,甚者認為媒體是通敵、賣國者。為了避免這樣的風聲且保障自身的利益,各國媒體便在戰爭爆發之時為自己或是盟國說話,媒體也因此成了政府的傳聲筒,就某種程度上言之,這其實就是宣傳戰的原型。時至今日,媒體機制更為複雜,而財閥、財團以及跨國托拉斯的出現也深深影響著我們我看到的媒體。

 

  大體而言,宣傳戰的最大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要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功效,透過媒體上的選擇性報導,政府可以直接或間接控制新聞媒體的報導走向,對於己身有利的新聞便大加報導,不利於己的新聞則是輕描淡寫的帶過、甚至扭曲報導。反之,利於敵人的報導便絕口不提,對其不利的報導便大力宣傳。表面上來看,這似乎與戰局走向沒有什麼關聯,但事實上宣傳戰所造成的影響和功能是極大的。1950-1970年代的美國社會科學學者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1902-1978年)認為,宣傳戰有四個重要目的,這四個目的不僅受到國際局勢、國際關係影響,也和國與國之間複雜的外交關係有所關聯:1.使民眾仇敵恨敵,也就是透過報導來激起民眾的愛國心,同時告訴世人他們的愛國行動也是一種維持國際正義的行為。2.保持盟邦的友誼,即透過報導來鞏固盟邦之間彼此的關係。3.與中立者保持友好,可能的話,拉攏中立者,使其加入我方陣營。4.瓦解敵方的民心士氣,就是透過對敵方軍心層面上的打擊使其失去戰鬥意志。(註二)實際上,宣傳戰其實本身就是心理戰的一種,透過這些報導,不僅能夠鞏固自身軍民的士氣,也能夠打擊對方的士氣,從而使敵方從內部出現裂痕,終至瓦解。1937-1945年的中日戰爭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方試圖透過報導塑造侵略中國的合理性,而中國則是試圖透過民心的鞏固以及等待國際上的援助來贏得戰爭。

 

(圖二)傳播學者拉斯威爾.jpg  

傳播學者拉斯威爾(資料來源:芝加哥大學攝影檔案)

 

(圖三)蘆溝橋事變中〈盛京時報〉的宣傳諷刺漫畫.jpg  

1937年蘆溝橋事變中〈盛京時報〉的宣傳諷刺漫畫(資料來源:盛京時報)

 

 

  就另一層面言之,宣傳方透過宣傳戰也能夠給予國際一個自認為是維持國際正義一方的良好形象,從而使國際立場能夠偏向該方,最終能夠讓世人知道,我方之所以會打這場戰爭是有其合理性的,而敵人這樣戰爭的行為是不道德且殘酷的。就上面所述言之,宣傳戰的功效實在不亞於上戰場打仗的軍隊。

 

  至於宣傳戰的面向也相當多元,不論是經濟、民生、政治、道德、宗教信仰上的抨擊,甚至是對於思想的攻擊全部都包含在內,簡單而言,只要能夠凸顯我方之善、陳述敵方之惡的新聞皆可以說是作為宣傳戰的良好題材,這些題材不僅能夠激勵前線的將士,也能鞏固後方民心,更是幫助國家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推手。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能夠得知,宣傳戰的功能是極大的,而宣傳層面也還能再細分為顯性和隱性兩個部分,兩者相較而言,隱性的宣傳所需要的技術是更高的,因為這意味著必須讓對方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接受自己的思想而不自知。透過宣傳戰的運作和進行,不僅能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更能夠對戰爭的進行作出寶貴的貢獻。

 

 

(註一):〈德國學生運動二十年回顧〉,《自立早報》副刊,台北,1988年6月6日。
(註二):Werner J.Severin ,JamesW.Tankard,Jr.著,羅世宏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運用》(台北,五南,2012年7月)頁1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