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謝明珠 攝影╱謝明珠、網路

 

  隨時代演進,電腦網路藉由資源與資訊共享而發達,供人們抒發己見、了解各式資訊的平台越趨多元。如今歷史系的小史家們也能夠透過網路了解多種歷史解讀方式,並在其中找到共鳴,而系上發生的大小事亦會張貼於網站上,連繫系內成員的情感。但在70年代的臺灣,政治上兩岸關係緊張、思想上相異的價值體系相互撞擊,學子們不僅生活壓抑,史學研究也因此面臨難題,此般情勢難免減退學子對史學的熱情,有感於此,輔仁歷史第11屆系學會在1973年10月10日發行第一本《史系通訊》(以下簡稱《史訊》),其身負的「重任」就如王仁光神父在發刊詞中所言:「它的主要目的在於輕鬆介紹作品,以提高同學讀書的情趣。」

 

《圖一》期望《史訊》成為「我們的園地」之發刊詞.jpg  

期望《史訊》成為「我們的園地」之發刊詞

 

  以「輕鬆」為宗旨的《史訊》,在系上扮演傳播「歷史」資訊的角色,包含系上大小事的報導、學術性的史學著作與研究方法介紹,也有與教授、學者的訪談紀錄等。除以上較實用的文章類型外,也間或穿插抒情的散文與詩篇,更有系友分享學習經驗,協助迷惘的大一摸索方向,種種文章無不讓人在閱讀後加深對輔大歷史的情感。不過雖說《史訊》的內容重視「輕鬆多元」,但其徵稿與發行一點也不輕鬆,每一回的編後語中往往能見發行團隊之辛酸,「缺稿」與「資金不足」常使《史訊》面臨無法如期發行,或難以維持先前專欄之困境,不免令對刊物抱持期待者深感遺憾。

 

  《史訊》所面臨的不穩定性,常使某一文類曇花一現,例如第六期讓人在笑中反思的〈意向調查〉,以及第七期中使人如醍醐灌頂般的〈N代之間〉。前者〈意向調查〉列舉許多犀利問題直指學子的日常,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能大致了解系上同學的校園生活情態,當中有些問題更是亙古至今,像是:翹課的理由?對點名的看法?等,這些引人發笑的問答看似娛樂性居多,卻也未嘗不是一個自省的機會,令人嘆惋僅此一期並無延續。

 

《圖二》有趣的第六期意象調查.jpg    

第六期有趣的〈意象調查〉


《圖三》n代之間.jpg  

N代之間

 

  〈N代之間〉則是第七期的大企劃,旨如其名,用意在於透過不同時代學子的分享,讓史家人明白歷史賦予我們的情感,能讓我們跨越N代之間的「代溝」,且如同歷史的命脈永不停歇,史家N代之間對歷史的情感也從不停止。其中,一位研究生寫下的〈歷史與我〉確實跨越時觸動了筆者,文中於末段提到一句或多或少曾困擾歷史學子的問題:「讀歷史有什麼用處?」作者揭開其廬山真面目,為此句增加二字:「讀歷史『對我』有什麼用?」思考自身所學如何於未來工作時發揮固然為一實際考量,但若是無法打從心中喜愛所學、藉以提升自我,那這「用處」又有何意義呢?如此一來著實揮去盤踞筆者心中已久的疑惑。

 


《圖四》現存於輔大公博樓3樓的史系通訊.jpg  

現存於輔大公博樓3樓的《史系通訊》



  作為輔仁歷史大家庭揮灑筆墨的園地,《史訊》可謂齊聚眾人的心血與歡笑,但兩大難題一直懸而未解,最終令其不得不止於27期。即便如此《史訊》欲傳達的意念卻不會停歇,於時人而言《史訊》是長存心中的青澀回憶;於後輩來說則是前人經驗的總結與借鑑;學生們對《史訊》的這份念想也確實化作日後復刊之動力,更能連繫到今日的《史家周刊》。

 

  雖然《史訊》已成為過往,但筆者以為讓這些前人的心血結晶躺在架上乏人問津實在可惜,即便有些資訊早已過時,可珍貴的訪談記錄、演講整理及各類歷史人的經驗分享仍舊發人深省。因此,各位何不試著在小憩時刻「輕鬆」地踏入《史系通訊》的世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