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張瀞云 攝影/羅羿萍

 

 

一個單純的想法

 

  「一件事情的促成,起因往往很單純」,作為五十周年特刊總編輯的郭依婷學姊如是說。起初會想嘗試做特刊,純粹只是一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間笑鬧的話語,卻亦是一項大家想挑戰的目標。

 

  2013年適逢輔大歷史系在臺復系五十周年,系上展開一連串的活動,包括系史的編纂及系友大會,而史家周刊身為歷史系的一份子,便決定趁此機會為這別具意義的日子發行實體刊物,因此,「歷史系在臺復系五十周年特刊」就此誕生。

 

圖一.jpg  

五十周年特刊電子書封面

 

 

一堂沒有學分的必修課

 

  一份特刊的編寫本就頗有難度,而在臺復系五十周年這個主題範圍廣闊,在這半世紀中,輔大歷史系有何變化?該如何呈現其面貌?始終是困擾史家團隊的一大難題,在反覆討論後,決定將內容分成「人物專訪」和「系列報導」兩大主題。在悠悠五十載中,輔仁歷史系蘊藏了數不清的故事和回憶,但應從何處下筆才能寫出與其相呼應的大事記?編輯群集思廣益並特地詢問輔大歷史系畢業的老師,希望能找到明確的方向,最終選擇以同樣走過半世紀的《史苑》、由第十一屆系學會所推動的《史系通訊》及歷史系最重要的運動賽事──史學盃,為「系列報導」的專題,這些活動和刊物由來已久,探索其源起就如同探詢輔大歷史系;在系列的最末,特別訪問當時編纂系史的主要負責人──陳識仁老師,讓同學對系史的編撰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內容為採訪歷史系的系友的「人物專訪」,撰寫難度更高,以十年做為分隔,試圖描繪一代代不同的歷史系面貌,然而這並非易事,因為史家團隊並沒有任何系友名單,也不知道聯絡方法,因此只好向助教求助,採訪之事才得以開始進行。而在聯絡預定受訪者的過程中,史家團隊頓時意識到,當他們邀約訪談之時,並非僅代表「史家周刊」,而是整個「輔大歷史系」,一旦出了差錯,就會使輔仁歷史系之名聲蒙塵,如此沉重的壓力使每個參與者更加戰戰兢兢。

 

  聯繫多年前的系友並進行邀訪不是件易事,舉例來說,邀請第一屆系友尹章義老師實是困難重重,老師對當時的主訪人祝常悅學姐提出六項作業:收集老師的基本資料,包括其個人經歷及著作;細讀王任光神父的《西洋中古史》、前二十期《史苑》等等,如此繁雜的邀訪過程,如今的我們著實無法想像。

 

  儘管一路上有許多艱阻,但披荊斬棘後所看到的廣闊天空肯定格外湛藍,從邀訪到寫作直至最後發刊,面對各自擁有不同生命歷程的系友們,與其談話實是成長的最佳養分,每位撰稿者所汲取的知識與經驗,使其在這堂沒有學分的必修課繳出亮眼的成績單。雖然這場特刊之旅猶如一場試煉,將所有參與者狠狠打磨一遍,但也因此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輝。

 

圖二.jpg  

訪談中的郭依婷學姊

 

一段無可取代的回憶

 

  史家周刊從創刊至今已有五個年頭,從不被看好到茁壯成長,前輩們的功勞不可抹滅,讀完五十周年特刊及參與者們的撰稿花絮後,欽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在特刊中不僅可以讀到系友們對輔大歷史系滿滿的懷念,還能從他們分享的求學過程中學習。相信在編寫特刊的過程中,無論是受訪者抑或是採訪者都獲益良多,如同每次翻閱相簿,總能找到之前沒發現的小細節,進而沉浸在回憶中。如今的我第一次翻開史家周刊的大相本,回顧自己未能參與的過往,即使無法真實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但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情感仍觸動人心,而這些珍貴的回憶,我們會努力將其傳承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