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王學倫 圖片/網路資源

 

  《姐姐的守護者》是一部包括許多人生及醫療議題的電影。影片描述患有白血病且難以醫治完全的女主角凱特,與利用「試管嬰兒」技術生下的妹妹——安娜之間的故事。但安娜11歲時,因受不了長期「捐獻」身體器官給凱特而決定請知名律師控告自己的父母,理由是父母侵犯她的「醫療自主權」。而「醫療自主權」的實踐,是否因未達法定年齡、心智尚未成熟,只能任由監護人擺佈?由片中安娜的表現,答案是否定的,她清楚知道為何需要將自己的身體捐給凱特,因為需要維護家庭氣氛的和諧。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類似案例(註一),但仔細思考,是否因為挽救一條生命而枷鎖另一條生命?電影闡述的觀念正是每個人均是獨立的個體,不應生下來就是他人的「醫藥箱」。

 

《姐姐的守護者》電影海報(圖一).jpg  

姐姐的守護者電影海報

 

  電影中,試管嬰兒等非自然受孕的現代醫療議題被凸顯出來。在家庭方面,能解決夫妻無法受孕的問題,紓解傳統觀念給予的壓力。而試管嬰兒在醫療上的器官捐贈(尤其是親人)無疑是拯救末期病人的良方,但若有心人士只為替自己延續壽命並大量製造試管嬰兒作為商品,亦或是萃取良好基因組成優秀人種,將對生命倫理帶來一大浩劫。因此相關法律的制定,是面對試管嬰兒議題時不容忽視的環節(註二)。

 

  女主角凱特在面對死亡的議題時,抱持與母親莎拉不同的樂觀想法。綜觀生死學,如何培養適當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個人認為是每個活在世上的人必須去學習的,片中所能觀察到的是,因為「愛」讓凱特在面對死亡時不畏懼——手足的愛、父母的愛,甚至是愛人的愛。「我愛妳,所以我要妳活下去。」是莎拉對凱特說的話,卻忽略對妹妹安娜及弟弟傑西的關心。不論在人世間活得如何痛苦,身邊的人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支持我們,筆者認為凱特因身處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才能坦然放下恐懼,正視死亡,而身體健朗的人們更該比凱特更珍惜生命,並對死亡不畏懼。

 

女主角安娜及凱特(圖二).jpg  

女主角安娜及凱特

 

  《姐姐的守護者》看似只是一部賺人熱淚的電影,實際上隱含許多人生哲理。,生死學、醫療科技、家庭情感等議題,都成功地顯現出來,然而就結局來說,最後安娜成功勝訴,同時訴說凱特為每個家人帶來不凡的意義,而莎拉漸漸對凱特的逝世釋懷,對安娜及傑西的關懷也不像先前般冷漠。這部電影使個人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期望觀賞完此部電影的讀者,能重新審視對自己的人生看法,懂得感恩惜福,並為爾後的人生,做出更加精彩的規劃。

 

註一:民國 76 年,八歲的胥瑋玲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因找不到組織符合的捐髓者,媽媽希望能生個小孩爭取捐髓機會。而在弟弟九個月大時,確認兩人基因配對符合,能進行骨髓移植。

註二:在臺灣,於民國96年3月21日公布「人工生殖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