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昀庭 圖/摘自台北市政府網站

 


圖一  

大稻埕撿茶情景:1931年,亭子腳下工作的揀茶女工

 

  蕉麓〈揀茶行〉:「稻香濃樣茶香同,萬綠叢中無數紅,道是茶熟好時節,女紅不習習茶工。」從年長婦人到年輕女孩,她們身著長衫長褲,抑或長衫長裙;或挽著髮髻,或留著長辮,在陽光充足的騎樓下,他們悉心揀選茶葉。臺灣開港通商後,茶葉出口量大增,淡水河港的對外貿易也促使大稻埕市街快速擴張。這些農莊出生、進入勞動市場的揀茶婦女,為漸成「茶葉再製加工出口區」的大稻埕女性比例年年攀升的主因。

 

  茶葉加工業興盛時期,農村社會中被視為多餘勞動力的女性,為貼補家用便拋棄女紅等家務,進入城市成為揀茶女工。如〈揀茶行〉所言:「論工給價試量蘿,弱手纖纖聲價多……村莊兒女來嫌遲,野行不畏露華滋,一年容易秋風老,乘此餘間未嫁時。」進入職場的女性,雖也不乏老婦小童,但多數仍為面施脂粉、配戴花飾的年輕未婚女子。少女們年齡多介於14至18歲間,如照片中所見的景象,她們在茶行與亭子腳聚集,矮凳前放著一竹籮,由於工資按茶葉斤兩計算,因此無不埋頭揀選茶葉以增加收入。

 

  製茶的日子始於農曆2月2日至冬至前一星期,而這一年中尤以夏季為產茶旺季,此時茶工人數多者可達兩萬。茶行裡,除具有專業製茶技術的師傅,還有搬運、包裝、精緻等種類各異的茶工,而在每天出入忙碌的茶行人事中,揀茶婦女屬於流動性高的零工。由於室內空間不足,加上揀茶工作需要明亮的光線,揀茶婦女的工作範圍往往擴至騎樓底下。首圖照片所採的直線透視取角,透視線向右後方一路延伸,消失點位於畫面之外,一個個忙碌的背影隨著透視線隱沒遠方,凸顯女工人數之多。這些揀茶女工中,有些往返於茶行與家庭,有的則暫居茶行附近以便爭取就業。長期生活於傳統社會下的漢人婦女因茶葉貿易而邁出家庭,彼此組成新興的生活團體,一同工作、談天,女性的生活圈因此得以擴張、流動。

 

  揀茶女工人數的攀升,雖顯示茶葉貿易的興盛,卻也反映女性長期不平等的待遇。由於男性長居於政治與社會的主導地位,女性的就業選擇有限,即便進入城市也只能充當零工,「一轉秋波當十斛,中有鳩盤喚奈何」一句所反映的,便是身為零工的無奈。照片中的女子皆專注地低頭揀茶,看不到正臉,看不到笑容,亦無任何熱鬧與喧囂,只有默默耕耘的辛勞。父權社會的結構下,婦女即使能夠暫時脫離家庭約束,於工作場所受到的壓迫依然不減。城市對於女性並不友善,女性在茶行受到性騷擾的案例屢見不鮮,但由於缺少申訴管道和公平審判,婦女得到的往往是告誡而非伸冤,最終她們只能更加謹慎、警惕自己的行為,事過境遷,也只剩那背影沉默地控訴,凝固於時間中。

 

  茶葉加工業的興起帶動女性進入市區,也連帶改變大稻埕的生活面貌,女性得以在此擁有不同於以往的人身自由與生活空間,但依舊無法完全擺脫來自父權社會的限制。1931年,女性地位仍然低微,不過在都市化的人口流動下,女性生活結構的改變日趨顯著:由農村進入城市,由家庭進入職場;從清領時期一直到日治後期,女性空間的流動與改變,成為大稻埕城市變遷的主要推力之一。由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歷經不同政權、朝代變革的大稻埕,潮起潮落;騎樓下,揀茶女工們揀選著茶葉的背影,卻是那百年間的變動中,唯一不變的畫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