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王學倫 照片/網路資源

 

  西元1936年12月12日,在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國民政府剿共行動即將大功告成之際,陝西省西安市卻發生一件對全國最高統帥的「兵諫」事件。該事件的主要發起者,為西北剿共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張學良、西安綏靖主任兼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事件的主要發生對象,則為行政院院長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註一)此事件雖短短歷時十四天,卻對中國政局有深遠影響。以當時社會背景探討之,共產黨勢力是否已有部分政策深植農民心中,而獲得其支持?或是在國際舞台上,依靠共產國際的勢力,獲得其他國家支持?以及對日本侵略中國的事實,抱持何種與國民黨不同的態度?而這些勢力足以成為共產黨爾後崛起的基石,使西安事變成為歷史過程中的冰山一角?此為本文討論之主題。

 

西安事變紀念館.jpg  

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事變的主要目的為「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近代日本的侵華行動不勝枚舉,如抗戰前(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已成不爭的事實。面對此侵略行為,國民政府的態度為「攘外必先安內」先將國內的共產黨勢力剷除,好專心對抗日本;而共產黨對日軍侵略的態度,認為應採取積極抵抗的態度,同時又以口號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強調國內所有政黨的合作抗日,令張學良及楊虎城二人對蔣中正的剿共行動產生質疑。1964年7月10日,日方社會黨人士佐佐木更三拜會毛澤東時曾對「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一事給當地人民帶來的損害表示抱歉,毛卻以「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帶來極大利益,使中國人民奪取政權,沒有皇軍,不可能奪取政權。」作為回應(註二),由此可見,興許共產黨在西安事變發生前對日軍侵華的態度不以為意,甚至將其作為一種對國民黨的政治口號,以助其政黨發展。

 

張學良像.jpg  

張學良像

 

  綜觀當時國際對中國政局的看法,美國對中共及國民黨之間的競爭,多採取不干涉的態度。造成國民黨對於剿共的順利,雖至民國二十三年的第五次大規模剿共,中共勢力幾乎面臨被消滅的命運(註三),但筆者認為,以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加上其選擇以偏僻山區的農村組織武裝游擊隊,同時作為糧食、兵源、後勤人員的根據地,令國民政府無法施展軍事實力。作戰型態上,發展山區游擊戰術,以迅速移動、藏匿、蠶食消耗為特色。此套作戰措施,在面對國民黨的順利剿共時,仍讓共產黨保有一絲生存空間。而蘇聯方面,共產國際書記處於1936年8月15日致電中共,明白指示中共要「聯蔣抗日」(註四),可見美國跟蘇聯的態度,前者主張和平不干涉,後者則如指導者般,暗中做指示。

 

同志,不要踏麥苗.jpg    

中共提倡:同志,不要踏麥苗(約攝於1946~1947年)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為在底層農民,即無產階級中所崛起的勢力,種種對農民體諒的政策,與當時國民政府的貪污行為相比,無疑更獲人民的青睞。長久培養下來,自成一股勢力。雖然國民黨1930年曾頒布土地法,實際施行情形卻不得而知,但與當時共產黨直接深入實地瞭解農民真正需要之處,國民黨只從制度層面的改革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筆者認為,西安事變不至於造成「共產黨絕處逢生」此一誇張說法,因其與國民黨相比,許多的「下鄉」行徑已獲得當時戰爭時期的民心。共產黨雖曾面臨被消滅的命運,但有系統的配套措施,使得共產黨勢力不至於完全絕跡。歷史的洪流中總有許多的因素,究竟是否為絕對關鍵,有待讀者自行判定,孰對孰錯,並無標準答案。

註一:吳奇英,〈張學良「兵諫」事件真相探析〉,《復興崗學報》,第九十七期,民國99年,頁227。
註二:張旭成,〈毛澤東感謝日軍侵華〉,引自:雅虎新聞網,https://tw.news.yahoo.com/-223014109.html,(2016年4月30日)。
註三:當時國共兩黨論裝備武器,是國民黨優於共產黨。
註四: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記載:「把蔣介石與日本侵略者相提並論是不對的,這個觀點在政治上是錯誤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首長必須正式向國民黨和蔣介石提出,立即開始停戰談判和簽訂共同對日作戰協定的建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