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歷史三乙 林宇芹(本篇評論不代表周刊立場)

 

  隨著任期即將邁入尾聲,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展開的一連串外交訪問中,其中一站將前往阿拉伯國家中與之交好的沙烏地阿拉伯(以下以「沙國」作簡稱)。然而,2016年4月20日,走下飛機的歐巴馬卻未能受到沙國國王親自迎接,其拜訪一事更未於國營電視台轉播。面對一國領導遭遇到如此冷清場面,不免令人疑惑:難道是因為近期美國與沙國政敵「伊朗」有破冰之勢,以及沙國受美懷疑與九一一事件有所聯繫等,而使兩國關係自友好轉入冰點?

 

  近年來美國的政策傾向、決定常與沙國觀點不合,甚至相違背,例如:解除伊朗經濟制裁、石油出口禁令解除,以及達成核子協議一事,令一直相信「伊朗為我國與美共同之敵」的沙烏地阿拉伯感受到國際關係將會有所轉變,亦感到極大的不安。當然,「美伊關係可能改變」的現象確實不排除為沙國冷落美國之因,但筆者以為,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關係性實際上本就不夠穩定。何出此言?筆者將於下進行討論。

 

  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間的關係建立,可以往前追溯至20世紀。當時沙國有意擺脫一戰以來,於中東地區具有合法且極大影響力的英國;美國亦在二戰後採取不同於過往孤立、不干涉的對外政策,開始主動處理世界事務,進而在戰後英國明顯衰落時,取代其於中東地區的地位。由此,欲擺脫英國壓力的沙國以其石油資源作為外交手段與籌碼,美國方面也渴望石油資源與其伴隨的利益,於是以貸款、提供資源、協助建設作為交換,兩國形成建立於經濟利益之上的外交關係。

 

  戰後隨之而來的冷戰時期,數量多且具有天然資源的中東國家往往成為兩方陣營急欲拉攏之對象,亦使阿拉伯世界難以避免地捲入世界複雜的局勢中。冷戰時,沙國並無明確表明其立場,不僅未加入西方提倡的「中部公約組織」,日後與埃及、蘇聯建立合作關係時也沒有真正向後者靠攏。可是沙國統治者在面對動搖中東地區各國的以色列建國一事上,確實由於美國表態支持以色列而選擇與之疏遠,兩國因此陷入:互相需要彼此的協助與資源,卻又於國際政治立場上站在全然相反方向之矛盾。

 

  即便兩國的關係直至今日仍只是有「冷落」之勢,但是筆者以為最初以經濟利益為重的關係,隨著時代變遷,的確有其不穩定之處,甚至在面臨阿以關係、蘇聯瓦解、鄰近己國之海灣問題,以及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世界反恐行動等複雜世局變化下,當初的利益關係不僅難以維持,似乎在「如何加以穩固?」上也會面臨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