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李長庭 照片/網路資料

 

  聆聽著浪聲,感受海風的鹹意,坐落於臺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相隔巴士海峽遠眺菲律賓已百年有餘,儘管其間歷經無數的整修與重建,它仍挺拔的屹立於此,如下圖所示,潔白的塔身孤立在一片樹木環繞的沙地中,四周一片荒蕪,唯有遠處群巒相疊沒入無盡的大海中,沒有遊客也沒有其他建築,它的存在似乎只為完成任務而生,為夜晚漂泊的船隻指引方向,使其不再迷茫。


圖一 鵝鑾鼻燈塔.jpg  

鵝鑾鼻燈塔

 

  百年前瑯橋(註一)並無燈塔的設置,到了夜晚若有船隻經過,極可能發生觸礁的意外,羅發號事件與八瑤灣事件(註二)即為一例,為避免類似事件發生,清廷在日本與美國的要求下設置燈塔。於是朝廷在1875年向原住民購買土地以興建燈塔,並於1883年完工,但因當時原住民仍被視為野蠻族群,朝廷為防範其侵擾,不僅派官兵駐守,也於燈塔周遭佈署充斥銃眼的外牆,在燈塔中更設置槍砲,是座世上少有的「武裝燈塔」,也是臺灣第一座西式燈塔,可惜在1895年清軍離臺之際遭到摧毀,直到日本治臺後才修復原貌。

 

圖二佈滿槍眼的圍牆.jpg  

佈滿銃眼的圍牆

 

  1929年,臺灣正值日本統治,修復後的鵝鑾鼻燈塔在當時可說是日本的最南領地,總督府還為此興建鵝鑾鼻神社,特別是位於神社前端由鯨骨所製的鳥居,極富特色,可惜其在光復後隨即遭到拆除。該神社亦是百年中與燈塔相伴的唯一建築,雖然在拆除後燈塔又恢復之前的形單影隻,但曾有過的歷史記憶卻不會消失,也許會有一群人記得那在荒原中的燈塔閃爍著耀眼光芒,為黑夜中的船隻引路,與一旁神社中的海神一同守護出海的漁民。
  
百年已過,往昔航經岸邊的船隻早已不再,而無邊的沙地也逐漸被青草覆蓋,唯一不變的大概只有群巒和燈塔本身,縱使經歷無數摧殘,它潔白的身軀依舊屹立不搖;即便身旁早已物換星移,它仍未忘記當初被建造的初衷。現今遊客絡繹不絕,周遭已無以往的寧靜,許多人因它的潔白與美麗慕名而來,但有多少人記得這座燈塔的歷史,記得它被設立的目的,現在的人們只知道它是座名勝古蹟罷了。即使四周遊客如織,它依然被人們遺忘,仍像過往般隻身孤影,就算人們只知道它是座會發光的塔樓,也無所謂,因為它仍會佇立於此,繼續為往來的船隻點燈。

 

圖三鵝鑾鼻神社.jpg  

現今的燈塔

 

註一:恆春舊稱
註二:前者為美國船隻觸礁,船員誤入排灣族領地而遭殺害;後者則是相同事件發生在琉球漁民身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