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高曼芯 圖/網路

 

    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集集大地震,也就是俗稱的九二一大地震重挫臺灣大地。此次地震主震和多次餘震共持續了102秒,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境內,芮氏規模7.3。這場地震造成兩千多人死亡,上萬人受傷,災情以最靠近震央的臺中以及南投最為慘重,同時,臺鐵西部幹線、眾多交通要道、水利和電力設施等也因此大受影響,許多地方地層塌陷、土壤液化。

 

圖一 _921

臺中縣大里市(今臺中市大里區)金巴黎社區大樓倒塌畫面

 

    九二一大地震所帶來的慘痛傷害,使後續的救災和重建成為一大難題。賑災的主要工作為安置受災戶,隨後還有後續醫療協助、社區和住宅重建以及協助災後社會與心理建設等。在賑災活動中,我們無法忽略災後倖存者痛失家園、至親的困境與無家可歸的難題,面對此般現況,亦使得種種苦痛時刻折磨著他們。然而災後的復原工作並不總如人意,在災情最慘重的南投,山區因地震而造成道路、橋梁遭到破壞、落石不斷,沉重地打擊當地觀光業;另一方面,許多農民由於無法耕種,頓失生活依靠,加之政府的重建速度不彰,導致生活上入不敷出,面臨窘境。許多災民在地震發生多年後仍住在臨時搭建的組合屋,期盼著家園能早日重建。

 

    對於倖存者而言,地震造成的心理傷害難以療癒,他們輕則容易恐慌,重則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多數倖存者在這場災難以後往往難以入眠,擔憂閉上眼睛後會感覺到地震再度發生。當年倒塌的臺北市東星大樓生還者孫啟峰、孫啟光兄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坦承至今依然會害怕地震。因此,後續災民的心理輔導亟需重視,也可見對多數人而言,即便災難已過十七載,它仍是場揮之不去的噩夢。

 

圖二 _921

當年倒塌的東星大樓

 

    九二一大地震可以說是一個警鐘,敲醒全臺對地震和房屋結構的重視。政府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國家防災日」,透過學校、傳播媒體等管道向民眾宣導防震教育的觀念,許多機關每年配合政府演練地震情形,以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國家防災應對能力,培養在緊急時隨機應變的能力。全臺各地亦有設立紀念館,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前身為在九二一中受到地震摧殘的臺中縣(今臺中市)光復國中,保存經過地震摧殘的地貌,並蒐集相關影像和資料,使大眾更加了解防震教育的必要。

 

圖三 _921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裡倒塌的光復國中校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雖然人們難以忘卻九二一的慘痛記憶,但沉痛的代價亦令人們醒悟過往忽視之問題,諸如安全的建築結構、災難當下的危機處理等,在這場地震之後一一浮上檯面。對受災戶而言,後續的家園重建和心理復健雖然十分沉痛,但對整個臺灣來說,更重要的,是正視應對地震災難的不足之處,對此,中央實施災害防治法,分割災害發生的責任歸屬單位,明訂相關應變措施,許多縣市政府也祭出多項政策,包括土壤液化地區檢測和老舊房屋建檢等。然而防災問題依舊存在,例如:現在中小學的防震演習往往只注重一種既定的「形式」,流程跑過便草草了事,無法達成根本的防災教育,想徹底落實仍有一段漫漫長路。

 

相關新聞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b5/9/8/31/n2641211.html 搜索日期/201609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