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善合 圖/網路資料

 

  2005年9月30日,丹麥知名報社《日德蘭日報》刊載十二幅詆毀伊斯蘭教聖人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許多教徒不滿。根據該教規所述,為避免盲目的偶像崇拜,阿拉和先知穆罕默德不能以畫像或實體呈現,因此許多伊斯蘭教徒紛紛上街遊行或發表評論表達抗議。丹麥政府事後雖譴責報社的行為,卻仍強調該國是擁有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首相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更堅稱丹麥政府對此事不能進行干預,亦無法為報社刊登的東西負責,因而不願正式處理糾紛。這些諷刺漫畫中,最受爭議的便是一張頭巾被更改成炸彈的穆罕默德像,畫上寫著伊斯蘭教條,似乎暗示該教徒與恐怖份子畫上等號。而後在2006年1月到2月,挪威的基督教刊物《Magazinet》、法國的《France Soir》、德國的《Die Welt》等報社接續轉載漫畫,再次引爆宗教文化上後續的衝突。

 

圖一.jpg

穆罕默德爭議炸彈圖像

 

  諷刺漫畫的刊登,讓丹麥在印尼、中東等國的大使館被毀,政府收到武裝威脅的恐嚇,經濟外交上也失去伊斯蘭世界這塊市場,丹麥首相因而緊急和71國大使面談,試圖說明對漫畫事件立場,以緩和局勢。轉載漫畫的挪威《Magazinet》雖然對冒犯伊斯蘭教徒深表遺憾,卻沒有對此事道歉。法國方面,雖然《France Soir》為示負責,將刊載該漫畫的總編撤職;《查理周刊》卻不顧批評聲浪,堅持新聞自由的立場,將該漫畫轉載。在國際方面,馬來西亞首相阿都拉(Tun Abdu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呼籲其人民冷靜看待此事,除了說明漫畫刊登者必須為自己錯誤行為造成的嚴重性負責,更對於有些歐洲報社不顧全球抗議風波,仍持續轉發漫畫表示驚訝和遺憾。梵蒂岡則聲明,任何宗教不應在人權宣言中自由的思想表達上,去冒犯其他信徒宗教情感的權利。最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tta Annan)也指出新聞自由不可作為褻瀆宗教的藉口,他認為新聞自由應該要尊重不同宗教信仰及其教義,並相信通過和平對話及互相尊重,可以消除不同文化傳統的誤解和仇恨。

 

圖二.jpg

漫畫事件的日德蘭郵報

 

  臺灣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很多思想文化上的承襲,因而對伊斯蘭世界難免出現負面印象。但此次綜觀臺灣對於日德蘭日報事件的報導,描述雖有誇大聳動的形容特色,立場卻未太偏頗於支持言論自由的西方世界,且將各界發表的言論,盡其所能以客觀且中立的視角呈現,如蘋果日報刊登臺北清真寺教長馬超賢對於言論自由的評論、中國時報的記者整理出各方觀點,更深入敘述日德蘭日報總編最初的徵稿動機,及探討美國在此事件中的特殊立場等,是臺灣報界在此事件報導中值得稱讚之處。

 

圖三.jpg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

 

  一次無意的漫畫徵稿事件引發宗教文化和言論自由上觀念的對立,更再次釀成西方世界和中東世界衝突的悲劇。從事件來看,日德蘭報社最初對宗教文化並未做到基本尊重,故無立場去要求他人尊重言論、新聞自由,且假如耶穌是此次諷刺漫畫的主題,西方世界是否能理性接受、自我調侃這些「幽默」。而伊斯蘭世界的國家雖然站得住立場,卻在政策上以經濟要脅丹麥替報社道歉,甚至出現炸彈恐嚇和攻擊大使館的傷害事件,亦有行為不恰當之處。西方世界和中東世界皆非完美,且都欠缺換位思考的角度,甚至皆有極端份子試圖去挑起當中的紛爭,使文化衝突在各持己見,不尊重的情況下無法落幕,甚至促成彼此對立的藉口。而兩世界最主要的信仰「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在歷史脈絡中是來自同源的宗教體系,其追求的理念和遵守的原則是相近的,只因為私慾的鬥爭,大部分信徒忘卻宗教初衷,沉淪為權力、利益的奴僕,耶穌和穆罕默德最初傳遞的價值觀不該是如此世俗,更非彼此仇視的緣由。人類的智慧也不應只是拿來製造衝突,而是該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參考資料:

1.性別人權協會對於事件的整理新聞http://gsrat.net/news2/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1923

2.圖一/圖二/圖三:網路擷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