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蕭忻蕊 文/蕭忻蕊 攝影/趙奕晴 文字整理/邱曉珊

 

  美麗的老照片,讓時間倒流至悠遠的二十年前:一群學生擠在翠綠的草地上,青澀臉孔在和煦陽光照耀下,泛著開朗的微笑。背後,是校園的一隅美景,這裡是孕育知識的沃土,富含灌溉學子成長的養分,更裝載一段充滿回憶的青春歲月。本次史家周刊專訪陳立樵老師,邀請他分享在學生時代是如何與歷史相遇,及學習此科目的經驗與趣談。

 

  其實立樵老師從未想過竟會以歷史系教師作為專業,而訪談中更笑說自己成為歷史人實為意料之外;他表示自己大學時期的興趣是看電影和玩吉他,也曾考慮朝這兩方面發展,不僅修過電影評論相關的課程,亦到唱片公司參與選拔。至於最後為何選擇歷史呢?老師回憶道,中學時總以學科表現好壞決定志向,而當時英文和歷史科的成績較佳;另外,因父親為中文系教授,對學術環境耳濡目染,也擁有豐富的文學資源,故在考大學時,皆將歷史、英文與中文科目填進志願中,只填了東海歷史系,也就在命運安排下,考上了東海歷史系。

 

  剛進入歷史系時,立樵老師對主修內容並無多大興趣,反而是在多次接觸史料和學習整理後,才發現「歷史學科有趣之處在於看事情不只看表面,更得理解其背後的意義。」,進而逐漸喜歡上這門學問。他認為相較於中文系的解讀文本,歷史更具透視、探索背後因果的能力,並顛覆存在已久的傳統觀念。而在求學過程相遇的唐啟華教授更是影響立樵老師的重要恩師,在他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與鼓舞之下,立樵老師才毅然決定從事教職;畢業後,當立樵老師面臨就業猶豫不決時,教授也不吝嗇給予鼓勵,使其能勇敢求職,最終成為一名歷史教師。

 

15387547_120300001052769243_1995087014_o.jpg

立樵老師幽默的分享學習經驗

 

  攻讀博士班期間,由於指導教授的專長大多為外交關係史,經過多方參考與思量,立樵老師遂選擇將「伊朗的外交關係」作為專攻。起初,因為領域較冷門,且語言艱澀,所以在蒐集史料方面碰到不少困難。為此,立樵老師曾到伊朗居住一段時間,學習當地語言,希望能對研究有所幫助。而他也在訪談中表示伊朗當地其實並不如大眾眼中般封閉,宗教政府的限制僅為表面,實際上許多想法、行為與你我沒什麼不同;老師甚至笑著提及:「他們也很愛看韓國電視劇,甚至把亞洲面孔都認成韓國人。」

 

15409480_120300001045869922_2101457932_o.jpg

老師正在解說伊朗的月曆:春分三月二十一日為伊朗的新年,和中國傳統一月一日不大相同。

 

  透過老師的經驗分享使人領悟求學路上有恩師相助極其可貴,也提供大家做為求學方向的參考。追尋未來時,也許有不如預期,甚至經歷挫敗的情況;但人生如一場探險,沒有嘗試過,就無法知曉最終結果。拓展人生道路的同時,也需適時回首過去,從學習、成長的軌跡仔細探尋,或許就能從中找到新的風景,進而了解未來的方向,也能出乎意料地尋獲無價寶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