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鄭庭繹 圖/網路

 

「(冰糖葫蘆)甜脆而涼。冬夜食之,頗能去煤炭之氣。溫樸形如櫻桃而堅實,以蜜漬之,既酸且甜,頗能下酒。」-《燕京歲時記》

 

  插上細木棍-山楂子、山藥、梨子、葡萄,將糖液煮的起泡。將他們浸潤淺表,後在空中揮一揮。空氣是冷的教人吞雲吐霧,糖衣凝結自然只是一瞬間的事兒。要吃的時候,再稍微熱一下、並粘上防止沾黏的糖果紙,裝入褐色的長型包裝紙。「沒有什麼比在大冬天的黃昏裡大口大口的吃下一串糖葫蘆還要更開心的。」

 

一束束的乾稻草上頭插著鮮紅欲滴的冰糖葫蘆,是看著好吃、名子吉祥。拿來咬一口,糖衣脆裂、裏頭的果肉又是新鮮沁涼。甜滋滋、酸溜溜,不知覺底一口接一口吃完了,直嚷著再吃一串、再來一串……

 

  糖葫蘆,在北京地區被稱作「冰糖葫蘆」(並非真以冰糖裹面,而是那以白糖稀裹上的糖衣看著透明如冰、吃著又涼爽,是故名之),在天津等地區則被稱為「糖墩兒」,而在南方,也為人稱作「糖球」。它同時具有好吃的口感、外貌與味道,是十足的有玩心的一類點心。

 

  作為原料的山楂果甚酸,裹以糖衣不只中和以甜味,更讓味道有了層次。相比北美洲與日本地區流行的蘋果糖(Candy Apple/りんごあめ),或將山楂碾碎成泥以製成的果丹皮或山楂糕,我更喜歡冰糖葫蘆-他的樸實與可愛;雖然山楂廣布中國以外的地區、擁有兩百多種種類,但好似只有中國人想到如此食用它的方式。更何況華夏人民是個講究藥食同源的民族,山楂便被賦予能消食積(促進消化),抑或去瘀血、趨條蟲、止痢疾等功效。讓人吃了安心,也吃的開心。

 

  外銷的包裝糖葫蘆早已是將那山楂磨成果泥而製作的(以便控制大小與鮮度),口感與味道遠非可與新鮮現做的冰糖葫蘆比擬。

 

  台灣的糖葫蘆也與他的北方親戚有所不同。山楂改由當季水果取代:草莓、聖女小番茄、或夾在番茄裡的醃烏梅,再串上棉花糖或水梨等增加口感(近來或有添加蜜餞的作法)。原本的脆涼糖衣也由麥芽糖等較軟較黏牙的糖漿取代。甜膩感、蜜餞與水果的汁蜜,隨著每一口的啃咬與咀嚼都更得彰顯。這種食用方法無疑是與北方那種爽快明朗的風格有所區別的。

 

  鄙人於前年有幸前往北京當交換學生半年,迄今,那冰糖葫蘆的口感與味道甚是難忘。只是這南國地方又甚難吃到原汁原味的冰糖葫蘆,又叫我怎的不想念!紅色的冰糖葫蘆、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城牆,滿城紅火的北京夜晚。原是我凍的發紅的左手拿一串冰糖葫蘆在口……

 

「喀嚓───」

 

糖葫蘆.jpg

------------

《鄙人是葛天氏之遺民》

竊比余於誰歟?葛天氏之遺民。」-蘇軾《菜羹賦》。

食之有度尚不敢言,但若能多一點情感與理解,或許能讓您口裡的那份珍饈添個味。

因是執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