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高曼芯 圖/網路

 

    說到女權運動,也許很多人能立即列出許多位現代女權運動的代表人物,但是提到早期的女權運動,就不得不提及這位勇敢的英國女士——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1928)。她在19世紀的晚期身先士卒,帶領她們爭取婦女的參政權,向社會、政府傳達當時代女性的聲音,在父權社會下試著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圖一.jpg

艾米琳.潘克斯特

 

    潘克斯特生於英國的曼徹斯特,一生都致力於推動女權運動,目標為讓婦女能夠獲得投票權,她成立婦女社會政治聯盟(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一同揭開英國社會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並領導所有志同道合的婦女勇敢爭取女性的權利。也許在很多人眼裡,所謂的社會運動便是拉著布條,在政府單位前聲嘶力竭的吶喊自己的訴求,然而當時處在父權主義至上的社會,雖然工廠裡已出現女工,但她們依然過著同工不同酬、待遇不受重視的日子,即使這些婦女大聲的為自己發聲,迎來的卻只有男性甚至亦有同為女性們的譏諷。在如此社會狀況下,潘克斯特和聯盟成員們走上激進手段,她們攻擊首相府、攻擊警察或是縱火焚燒建築物,許多成員因此多次被捕入獄,在獄中,她們更是以絕食進行抗議。由於害怕這些婦女死亡會引起社會的同情,政府因此被迫制定了《貓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讓有生命危險的婦女暫時出獄。

 

    「行動,而非語言,才是我們永遠的座右銘。」這句是潘克斯特重要的名言之一,也是婦女社會政治聯盟的宗旨,潘克斯特用她的行動證明了這點。與傳統印象中雍容華貴的英國女士不同,她幾乎是親臨每場活動,即使受傷也依然堅毅地向社會大眾傳達她的理念;當時女性不能在公眾場合演講,但她破除了這項慣例,使更多人接受、支持她,除此之外,一戰爆發時,潘克斯特能夠暫時放下對政府的成見,強調全國團結一致對外,令聯盟暫停所有示威活動。此舉使聯盟部分成員不滿,轉而離開聯盟,面對這項挫折,她仍持續遊說政府讓女性加入職場,女性成為戰爭時重要的生產力,一戰後地位開始備受重視,潘克斯特功不可沒。終於在1918年,英國30歲以上的女性首次獲得了投票權;而1928年,潘克斯特與世長辭,全部的英國婦女亦是在這一年獲得選舉權。

 

圖二.jpg

潘克斯特遭到逮捕

 

圖三.jpg

潘克斯特參與示威活動的畫面

 

    說潘克斯特是女性參政歷史的奠基者絕屬實至名歸,在1999年,她被Time時代雜誌評選為一百位二十世紀具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之一;2002年時,她也入選英國廣播公司的最偉大的一百名英國人的第27名。在後世她有著響亮且正面的形象,然而在當時她的激進手段卻曾讓她廣受批評,在今日的社會,我們很難想像一位婦女竟然會為了傳達她的理念而攻擊國家首相,即使在現代仍可能將之批評為不理智的行為。但在男性有著絕對權力的社會背景下,我們不難想像多少女性是因為對社會性別不平等的失望、即使發聲也得不到回音的絕望轉而鋌而走險,用激進的手段讓社會看見她們,潘克斯特只是其中著名的例子之一而已,電影《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即是在描寫英國此時的時代背景,主角便是於對女性地位卑微的絕望之中,毅然決然走向支持女權運動。再回頭審視這些女權運動者的激進手段,她們的手法固然不值得讚許,然而社會的其他群體是否也該自我反思,究竟是什麼使這些人需要以這般激進的手段來傳播她們的理念?所謂「不理智」的究竟是哪一方?在被既往的價值觀束縛之中,人們在面對觀念與自己不同的一方便抱持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對另一方冷嘲熱諷、落井下石,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不理智。

 

圖四.jpg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電影宣傳海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