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廖郁雯

 

這幾天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下簡稱「學聯」)補選學聯主席的日子,我就來說說我對學聯的認識,以及這個位在香港的學生組織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吧!

 

|緣起|

2014年3月,香港《明報》總編輯劉進圖被砍了好幾刀。原本沒在關心香港的我,被朋友拉著去參加3/6《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為劉進圖祈福的燭光晚會,從此之後每當有香港的政治新聞我便會多留意一眼。幾年前,我開始關注有「學生會」為標題的國內外新聞,也因此了解到香港許多大學院校的學生自治比起台灣,算是發展成熟許多的,組織針對特定事件所發表的聲明和會長、幹部的發言常常被香港主流媒體報導。舉例來說,港大學生會長可以毫不避諱地在公眾場合提到港獨,但台灣的學生會對台獨、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

 

|學聯簡介及近期的組織變化|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以下簡稱學聯),是由香港許多大學學生會共同組織而成。64以前多中共/親中人士,64以後則相反,以支持香港民主、本土學生居多。雨傘革命以前,學聯由8所大學學生會共同組成,其中7所為政府資助的學校(意同台灣的公立大學);雨傘革命後,港大、城市、理工、浸會4所大學學生會退出學聯,剩下嶺南、中文、科技、樹仁4所大學學生會經營,但即使已經退出學聯的學生會和學連還是有一定的聯繫。

 

|關於學生運動的歷史背景|

70年代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許多香港學界崇尚毛澤東思想與推翻資本主義等左翼理論,進而影響當時的學生會。80年代隨著英國統治香港,代議政治、民主政治開始成熟,在70年代搞學生會的人在80年代也有許多積極參與政治,成了第一代的泛民政黨。

 

香港的學生自治受英國的影響很深,另外香港也有許多教會學校,這多少也有些影響。另外,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的那年),當時香港有許多學生投入中國民主化運動,這也讓了香港大學院校的學生會和政黨、政治有很多連結和關係。在學生參與政治的部分,雨傘運動後後關心社會的學生增加很多,但似乎還沒到做出整體改變的程度,另外他認為香港的年輕人普遍無法信任組織,多以發表個人意見為主,很難將個別意見凝聚為共識。

 

|中國因素的影響─國家權力的介入|

雨傘革命後,許多親中共的校董進入校園,間接使得學生會和校方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校方對於學生會、會內幹部的監控變的綿密。舉例來說:很多學校內都有言論牆(民主牆),大家可以把對校園的想法寫在上面,若學生會的幹部張貼言論,之前是不太會接到關切電話,但傘後就非常容易被要求撤下言論,曾經有過一個幹部在凌晨時張貼,但一小時後馬上接到電話要求撕除。更有許多學生會幹部察覺到自己的FB、GPA(成績)被監控。另外,如果是沒參與學生會的一般同學成績太低,達到退學門檻,通常去求情都還有挽救機會,但如果是參與學生會的幹部或核心人物成績太低,會直接被以退學處分而沒有任何補救機會,這也發生在好幾所學校。

 

香港是直接面對北京統戰工程,在校園裡面當學生會內閣競選的時候,就有些校園已經演變成親中派和民主派兩派對立了,大學變成統戰中重要的競爭場域,難免比較政治化。雨傘運動後,因為運動後的創傷後遺症,讓香港的學運情境處在一個非常分裂、新而複雜的狀態,大學的政治環境目前是令人非常擔憂的狀態,而不是特別自由。

 

下一篇,將介紹台灣和香港在校園、學生自治以及學生同志運動的差異,以及總結台灣、香港兩地在學生自治與學生運動的異同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