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昱佑   

圖/網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梁启超

    

    梁啟超( 1873-1929 ),一個在中國現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思想與貢獻,直到今天都還時時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不過鮮少有人知道,其實他的子女各個成材,除了最為人所熟知的「中國建築宗師」梁思成( 1901-1972 )以外,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 1904-1954 )、經濟學家梁思達( 1912-2001 )與導彈火箭控制專家梁思禮( 1924-2016 )等皆是他的兒子。因此究竟作為思想家、政治家與國學大師的梁啟超,如何影響在文理組各方面不同專業的孩子呢?(網頁一、四)

 

梁啟超.jpg

 

梁啟超與子女.jpg

    圖一、梁啟超與其子女

 

    梁啟超並不干涉子女未來所選擇的方向,例如長子梁思成在外求學期間,曾經對所學專業與未來方向感到迷茫,在家書中梁啟超如此回答:「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向兒子說明,人人只要發現自己的興趣與長處、貢獻社會,即是「人才」,所以無須為前程過分擔憂。,而對於子女的成功或失敗,他也不會給予過大的壓力,看重的是求學、治學之態度,因此在給兒子梁思成、梁思永的信中,又如此說道:「汝等能升級固善,不能亦不必憤懣,但問果能用功與否。若既竭吾才,則於心無愧;若緣殆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佳子弟矣。」(書目一、網頁二)

 

梁思成.jpg

  圖二、長子梁思成

 

    梁啟超算的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全才,他利用多方面的才能,從各方面對孩子進行指導和教育。當年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為躲避由慈禧太后主持的政府迫害流亡海外時,為了使陪同他一起流浪到日本的女兒梁思順與在日本出生的梁思成,在沒有合適的地方上學的情況下仍能學習,梁啟超親自來教導他們,甚至為了培養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還在家闢出實驗室。此外,梁啟超的家庭觀念很濃,對子女也是充滿了感情,與舊時代的傳統父親不同的是,梁啟超從不掩飾他對子女的愛意,甚至可以在信中直抒自己對孩子們的愛是「十二分熱烈」可以看出身為父親的他對待子女的態度不是傳統上對下,而是能夠跟子女交朋友,平等的坦誠相待,跟他們說話時也不只是拿他們當孩子,利用溝通慢慢引導。曾有人建議梁啟超應該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寫下來,讓大家效仿,梁啟超卻回答:「談何容易呀。」在封建思想盛行的當年,能像梁啟超如此放下「嚴父」形象,耐心教育子女本就不易,因為即便在今日,父母若能與子女心靈溝通、消除隔閡,並且使子女能適性揚才,依然會是佳話。(網頁一、三)

 

梁思永.jpg

 

梁思達.jpg 

梁思禮.jpg

圖三、由上至下分別是梁思永、梁思達、梁思禮,雖然未具有與父親相同的名氣,但在各自的專屬領域中為其翹楚

 

    梁啟超的教育,使他的子女廣泛的學習,因此各自有了不同的興趣並皆有所成就,其一言一行,有時更影響他的子女一輩子。著名考古學家、梁啟超三子梁思永之所以選擇考古,很大程度上是便是受父親影響;晚清時期有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四處挖掘文物,得手後偷運出國牟取暴利,梁啟超曾感嘆中國不能放任自家的寶貝被人奪走,中國學者應該努力建立自己國家的考古學科。這使得對史學有興趣的梁思永,決定投身考古界。後來他也當選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為中國考古作出巨大貢獻。而八子梁思禮,雖在四歲時父親便已離世,但父親的價值觀,仍影響他的一生甚鉅,由於梁啟超曾言:「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可以用大事。」這使他在美國學成後,並不貪求榮華富貴與安定的生活,而是返回當時仍貧困的中國大陸,為國效力,也正因為如此,最終於中國科技史上,留下他的名字與偉大成就。(網頁二)

 

 

 

參考資料

書目一:天吾,〈梁家有方三院士: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收錄於:《中國科學報 第十一版》,北京:中國科學院,2014年。

網路資料

網頁一:梁啟超,維基百科

    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梁啟超

網頁二:科學網新聞 梁家有方三院士

    取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1208.shtm

網頁三:和訊新聞 一門三院士

    取自 http://news.hexun.com/2016-04-23/183482971.html

網頁四:梁啟超,百度百科

    取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 梁启超 /119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