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怡秀  圖/厭世哲學家

 

現代、後現代;結構、解構、後結構

這個可愛的題目出自社會系上學期社會學理論的期末考考題,我覺得很有意思,便將答題的篇幅加註擴充後投稿,希望可以增加外系對這部分的認識。

當然,以下的內容僅為拙見,且有大量背後可以討論的空間因受限於篇幅與行文,不便一次解釋完,故在此僅將「現代」與「後現代」做簡單的介紹。此外,也歡迎各位日後修當代思潮的課程不妨看看本文,雖然不一定全都正確,但至少不會陷入直接閱讀哲學或社科文本的茫然。故在本文中的現代、後現代,多是以社會系學生的觀點作為構寫出發點,不保證其他社會科學的定義都一模一樣(有些論點連在學術界都沒有定論)。

而在進入主題之前,有幾個關鍵的名詞必須先加以說明。像是從現代過渡到後現代,結構過渡到後結構,其實其中的差別就非常之大,絕非只是相似的幾個字排列組合。

故在討論現代性以前,我們必須先說明「現代」的用法。現代係指相較於前現代而言,脫離了愚昧無知,人作為完整的人之後的分法;而現代性便是一種革命性的顛覆。後現代則是有另一批人認為,在現代之後,我們的社會又進入了另一個時程,而前者不同意此說法,兩方在理論上、思維上各方的不同終究導致了現代性的大戰。

而有人會將結構及後結構將現代與後現代等同視之,私以為這是一種非常嚴重錯誤的用法,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如果連這等簡單的名詞都無法好好使用,那談何去了解其中的意涵及其後應用在其他學科的推演?

在某些時候結構及現代的範圍會有一定程度的重疊,但在書寫上意旨的意涵是兩種不同的意思。現代的守備圈較廣,結構可大略說是其中很大的一部份,但不代表現代中所有都可以被歸為結構。而結構的概念經過解構之後,加入了破碎中心及時間的元素之後,進入了後結構的領域,但這又與後現代之中的概念有所重疊。所以可說雖然這些名詞之間互相影響,但是其使用的時機及指射的對象是十分不同的。

 

現代性

現代性一詞其實早就出現了,最早的現代性概念可以從現在一路追溯到古典理論,從Marx往下到Gidddens甚至Habermas,也就是說,要進入現代性的討論以前,溯其脈絡要談可以談一大段。所以在此會先簡單講,若有人有興趣的話日後可再分別獨立成篇。但是在此必須先說明,這裡除了社會學三大家(MarxWeberDurkheim)以外,本文文中會暫時先把同時期的Simmel放一邊。雖然他的文本也很有意思很社會學,但他是個腳踏兩條船的傢伙,就讓他先去種玫瑰[1]吧。

  對Marx而言,現代性是指經濟,也就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異化,人不再是為完整的人;對Weber而言,現代性是理性化及其帶來的問題,像是牢籠,人永遠不可能掙脫;對Durkheim而言,現代性是有機連帶及集體意識的衰微帶來的脫序,像是迷亂。

老頭子介紹完了,但他們的年代也差太遠了所以估計就是當作神主牌立在上面的功效比較大,畢竟他們的理論多被做為日後門派的基礎來使用了。再來來介紹真的比較會開打的,在此介紹年輕的現代性的大將兩位:Gidddens & Habermas

先談談Gidddens,他將現代性[2]比喻為「巨怪」(juggernaut),他認為現代性就好像是一台有巨大的,具有強大力量的失控機器,人類會越來越無法駕馭這頭巨獸。同時,對Gidddens而言,現代性是透過四個條件來界定,分別是:資本主義(建立階級體系)、工業主義(機械化生產)、監控能力(來自Foucault的概念,政府監控人民等)跟及對暴力工具的控制(軍事力量)。

舉例來說,Gidddens認為現代的社會就是現代性的代表。我們的社會透過資本主義區分出了從低到高社會階級,輔助機械化生產的概念,延續了馬克思的異化,人的勞動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資本家剝削的資源。並且不論是公司、工廠或是政府,都透過權力關係來監控手下的人民,且一旦控制不住了,還有最後我在手上的軍事武力。於是如此循環,社會越來越僵固,最後形成一台龐大的現代性機器,人類製造出來後便日漸成了脫韁的野馬,自以為進步反受其害。

再來,Gidddens透過距離化、抽離化、反身性三特性來說明現代性的本質。Gidddens認為,距離化首先會將時間與空間隔離,進而「掏空」兩者;抽離化包含兩種機制:抽象系統及象徵標記,會將其從脈絡中抽離出來,所以在此時信任便顯得格外重要(例:貨幣);反身性則是透過社會實踐使世界不斷變動,會造成雙重詮釋的問題出現。

這三個特性都與人的感知有關,由於Gidddens是心理學出身,故在其理論的根本上常會出現心理動能或是能動性的論述,這在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中較為少見,一般我們談論的是結構、總體或是網絡。而且在1970年代後期到他成為國師之前,其對社會動向掌握的程度之敏銳,隨後他提出的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監控能力(對暴力工具的控制)、民族國家四項界定現代性的標準也都在20年後成真了,不得不說是大預言家。

再舉例來說,這三個特性會使的人的觀感完全不同於以往,過去的人們會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處於什麼時空,自己正在做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想像圖:你是一個農夫,每天就是踏踏實實的種田,種出來的東西自給自足或是拿去賣,然後經歷生老病死,全劇終)。但在許多事物都抽象化的今天,很多概念不僅只是停留在表面。

於是在這之上又長出了風險[3]的想法,也提到現代性負面的後果是因為設計缺陷、操作者的錯誤、非意圖的結果、社會知識的反身性,也就是說新的知識會將社會帶往不可預期的結果,而這種不可知性也正好是巨怪失控的原因。但是即使如此,Gidddens仍是支持現代性而非後現代的地方在於他的烏托邦現實主義,他認為即使現代性是雙面刃,但一個折衷的政治立場會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像是社會運動會消除一些風險,改善社會,因此有人也說他radicalised modernity era

再來談談Gidddens之後的HabermasHabermas其實是在英文系的國家學術界的紅人(在歐陸比較紅且能與之抗衡的其實是Luhmann),其在後現代聲名大噪的今日仍然堅持「烏托邦的潛能」,將現代性視為一個「未完成的計畫」,而且樂觀的認為它會在未來的某天被完成。他認為今日的現代性已經脫離了原本的意義形變,一個理性的社會必須是依照自身邏輯出現一套系統進而建設出生活世界,但目前的情況卻是系統殖民了生活世界,也就是先天擁有的生活世界被某些意識形態殖民了,這使人們在理性化的同時卻也失去了生活的豐富。所以對Habermas而言,現代性的重點在溝通,只要建立出公共領域,有了理性的溝通與討論,系統及生活世界自然不會互相干擾,現代性的計畫也就順水推舟的完成了。

像是Habermas便舉例提到,理想中的公共領域中酒館貼在牆上的留言便條紙。他認為這種即使是當事人的身體離開了這個空間,但他的延伸、意志仍然存在於這個場域中。因為文字不會消失,它仍會忠實的記錄當下的語言。而酒館作為人人都可以進入的公共領域,大眾可以橫跨時間及空間,在這個沒有外界干擾的地區自由自在的溝通並得出平衡。但是在這之中還有許多有待商榷的地方,像是誰有資格進入這個場域?誰有能力與他人展開對話?誰有能力書寫及留下文字?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很理想的狀態,彷彿只要大家願意好好坐下來談一切的矛盾都可以被消弭一樣,故日後也有人批評其理論過於理想化及菁英化。

 

後現代

終於,現代性的一方介紹完了,我們有請後現代的隊友們出場!

什麼?你說LyotardJamesonBaudrillardLaclauMouffe等,人太多卡住了出不來?好吧,那論點出來總行了吧。

在此筆者要小小插播一下,許多現在被普遍認為是後現代的人,都不承認這件事。他們的想法比較偏向是:什麼後現代?你們為什麼要幫我分類?我只是說現在跟過去不一樣了而已,我有自稱自己是後現代的理論家嗎?不過這之中的討論有點繁複,在本篇中暫且略過不提,只是有必要讓大家知道,很多被歸類在後現代的人之中,如果你遇到他撲上去喊他:後現代大師~!!可能會被他嘴到哭而已。

即使後現代在各界混的風生水起,但其爭議性也非常大,像是後現代性、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社會理論的定義就有落差。故在此必須先釐清一下三者之間的使用方式:後現代性指現代之後的時期;後現代主義指不同於現代的文化產品,像是建築、藝術等等;後現代社會理論則是不同於現代的思考方式。所以後現代係指新的時期、產品、思想,以及一種新的社會類型。同時繼承Foucault之後,後現代認為現代理論這種巨觀分析的基礎作為批判論點會忽視局部間的差異,所以拒絕大敘事及後設觀念。

在此提兩位在當代思潮上有提過的人物,或許同學會比較有感覺。這兩位分別是Jameson & Baudrillard

Jameson便是在Adorno的文化工業基礎上又提出了晚期資本主義,他認為資本主義有三階段,一是Marx分析的市場資本主義,二是列寧對抗的帝國主義,再來就是現在的晚期資本主義。他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前所未有的擴張,不再只是透過剝削來控制,而是跟文化結合,變成一種新型的「文化宰制」。其特色為大量製造所以是充滿人工性缺發深度、情緒與影響力的消退、歷史感的喪失、內爆式的無聊技術。卻又因為這些特點而引領風潮,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瑪麗蓮夢露的畫像,只是透過同一張照片的複製、調色調便是一件作品,失去了深度及感動,同時也不具有對過去的認識,只是一堆無意義物件的拼湊,終將會導致與現代性外爆不同的內爆(自己就被無聊的東西塞到爆炸了)。

所以對Jameson而言,後現代的「我們已然失去了在這種空間性之中為自己標定方位的能力」。而這種空間性的概念也會反映在後現代的建築學上面,最著名的便是容易使人失去方向的建築,雖然表面看似四通八達,新潮又現代,但是實際上住起來卻會使人迷失其中。而我們在這個時代,或是這個社會,就好比住在這種房子之中一般,我們失去了定位自己的能力,在這個空間中迷失自我。

Baudrillard的砲火更猛,直接把內爆的概念用到資訊及符號上,認為即使以前有差異化,但其實在今日的爆炸支下什麼都一樣,最後都只是變成了符號而已。而他最著名的,最張狂的言論便是「波斯灣戰爭不曾發生」,意旨這種距離遙遠的,無法被民眾感知的現實存在的戰爭,如今變成冷冰冰的印在報紙上的符號,不過也是一種虛假。所以Baudrillard會跟你談仿真與擬像,他認為這是一個超現實的世界,大眾就像黑洞一樣變成一個災難性的大革命,而這場鬧劇只有死亡才能終止。所以有人會說,後現代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場狂歡的嘉年華,一大堆東西混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反正世界也不會變得更好了所以一起來狂歡吧!

但私以為這裡可以用台灣的現狀來解釋,或許會更貼切。

在我看來,台灣的公共領域的概念一直沒有建立得很完善(不要說公共領域溝通東西了,人們就連公領域的道德感都缺乏好嗎),但進入後現代社會的腳步倒是非常迅速,這部分或許可以跟全球化有所關聯。

  我不否認我有許多想法就是標準的後現代。很多事情我不覺得可以溝通,因為這世界上有太多人只是想要你接受他的想法照他的方式去做而已,根本沒有想要理解你的意思。我也同意現在人的生活方式不再是整體的,而是碎裂而分化,你看似大家每天都上街走在台北的街頭,但實際上你們的思考跟生活都差了十萬八千里,甚至異質的兩人就像兩條平行線,在呼嘯直奔生命終點的過程中根本不會有交點。所以進而,我們很多問題都不想解決,也覺得討論沒有用,故會有很多人說年輕人消極、草莓,對事情漠不關心,甚至出現了厭世的說法,我一點都不意外。

但是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台灣還是有點不一樣,至少就我的想法而言,並沒有到那麼極端的後現代。拿時下流行的「厭世」來比喻好了,有一個粉絲專業叫「厭世哲學家」,他在去年六月發了一篇文,我直接截在下圖,比較清楚。

01.png

我不覺得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或是後現代都不關心社會。

相反的,我覺得我們比起我們父輩、祖輩,關心社會的比例更高,投注的心力更多,甚至有人更努力的為了社會事務以此為志,奉獻一生。

但為什麼還是會有這樣的聲浪?這就又回到結構的問題,不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經濟、政治造成的整體風氣,沒有辦法給予我們實踐的舞台嗎?我們想要有能力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想,卻面對生活上的低薪、經濟不景氣,即使想溝通,卻也有很多因為意識形態上的綁架、代間的代溝等等,使得溝通的工作份量加倍,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還會有辦法有什麼理性溝通的大愛胸懷?很多都是轉化為冷漠或是無感,甚至封閉自己與世推移。而即使有這種想法,更多也是被磨損的疲憊不堪,卻仍然堅持著要笑著溫柔哀傷吧。

所以我們努力不懈,我們堅忍不拔,我們馬不停蹄,終至百鍊成鋼。

Habermas等人現代的想法終就是太過理想,年輕學子在學校被教育出的信仰,在遇到現實的人生時終究會被擊破,碎成一片片的玻璃渣。但對我而言,在這中途或許有人猶豫過迷茫過,或許有人就此退出,但更多的應該是如同上文所述,在這茫茫人海中苦苦掙扎的人們啊。

  或許可以說很多人還是太天真,又或是我的同溫層多是如此,即使嘴巴上說得在怎麼厭世,但是心裡實際上還是對他們、對社會、對這個世界抱有一絲希望吧。這或許因為我們直到今天還是信奉Marx,並且相信其所說的,提出理想最終的目的是要改變世界吧。所以我雖然贊同而且理解後現代虛無的想法,卻還是忍不住矛盾的期待著事情會有所改變。

 

 

如火如荼的戰事

  而身為處於1990後,「現代性」正式開戰的年代,前面寫了這麼多廢話,現在兩軍終於到了排好陣式,列陣對峙準備開打。並且由於現在展場一片混亂,根本搞不清楚誰先攻誰後攻,反正我們就先由提出異議的後現代開始好了~!

Ready? GO!

後現代:現代的時代過去了啦!現在是後現代的天下啦!哇卡卡!

現代:現代尚未結束,什麼後現代式從哪裡跑出來的根本邪魔歪道,這只是一場未完成的計劃而已,我大現代性最終還是會取得勝利的!

後現代:啊不同文化產品及思考方式就證明了我就是跟你已經不同時期了不然你想怎樣,咬我啊,我想這樣分界不行嗎?

現代:可可惡,那是你們這群刁民不願意溝通!只要我們大家能夠建立出公共領域大家來理性的討論,透過政治立場的平衡,世界才不會變得像你們說的那麼碎裂又混亂呢!

後現代:我聽你在放x,這個世界才不會有什麼公共領域,誰要跟你溝通啊?

現代:那你們這樣一直在做一堆沒意義的事不是在浪費生命嗎?

後現代:做事又不一定要有意義,每件事都要有意義不累嗎老頭?啊我覺得瑪麗蓮夢露很漂亮我願意貼她一堆一樣只是色調不同的大頭貼在我床頭你管我喔?

現代:所以我說你們這些論點根本就是文學作品吧!才不是學術呢!

後現代:啊,沒差啦,反正我的存在就證明了一切,所以我沒有要對你怎樣那你也不用拿你的標準來衡量我好嗎?

現代:不是啊,那你這樣是批判個啥啊?沒有根基啊。

後現代:我為什麼一定要照你的意思批判?

現代:那你這樣就或落入一種虛無,好像這個世界上都是浮誇的快樂,生活碎裂又沒有目標,既不想改革又不想溝通,這樣社會根本就不會進步啊!

後現代:進步又怎樣,進步有什麼好?(停頓)啊不對我幹嘛跟你吵這個,有時間在這邊跟你浪費口水不如回家追劇啦幹。

 

然後後現代碎碎唸完後掉頭就走,留下被氣到七竅生煙的現代在當場腦溢血送醫急救。後現代完勝,謝謝大家。(寫了一大串其實我只想寫這段)

 

結論:我還是覺得後現代會贏。(小小聲說

 

也就是說,現代跟後現代雖然在很多方面雖然有很多對話,但如果將兩派擬人化,估計就是7pupu的現代老阿伯對上一臉你奈我何的後現代年輕小夥子。兩方的爭吵其實很多時候,都不在一個頻寬上。如此矛盾又有趣的思潮,便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社會。

 

 

[1]     齊美爾著,榮遠譯,《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玫瑰──一種社會的假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      紀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朝的自我與社會》

[3]     風險的概念是現代性很重要的一支,詳情可參考Beck在《風險社會》的〈論財富分配與風險分配的邏輯〉跟Hacking的《馴服偶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