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寅文、張采瑩、韋吟儒  圖片/蔣寅文、張采瑩、韋吟儒

 

    車子輾轉於蜿蜒的山路,映入眼簾的是有別於城市中灰暗色調的盎然綠景,而蟲鳴鳥叫隨著車子經過一段段窄小的道路和零落的村莊後,逐漸取代了城市的喧囂聲,拉近了與大自然的距離,讓人覺得備受親切,彷彿是大自然的歡迎。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平板電腦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越來越趨向於透過冷冰冰的螢幕來看世界,很久沒有如此貼近自然的感覺了,彷彿進入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第一站來到淡水區的樹興社區,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樹興社區中種植茶籽樹的農莊,親和力十足的社區媽媽熱情地導覽,不僅講解茶籽的用途,也循著小路帶我們實地探訪了茶園。一路上,透過詳細的生態解說,如分辨姑婆芋的方法、血桐名稱的由來等等,著實增加不少教科書外的生態知識以及體驗的趣味。不過最特別的莫過於體驗了一回的小小農夫,當戴上斗笠,親手將一顆顆豐腴飽滿的茶籽採下,並小心翼翼地捧在手掌心中,可以感受到包含著農民苦心栽培的心意。此外,社區媽媽也介紹一處當地人使用已久木炭窯,用來以相思樹來燒製木炭,而有「丈夫顧七天、妻子顧七天」一話的流傳,可見當時人們生活的不容易。不過木炭窯也讓許多小孩卻也能開心地待在一旁烤地瓜、木薯等,亦是當時生活的樂趣之一。

圖三.jpg

【圖一】背送木材的器具

圖四.jpg

【圖二】圓潤飽滿的茶籽

 

    離開農莊後,我們去參訪了製作茶籽油的地方,看到一顆顆茶籽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加工程序,成為營養健康的茶籽油。在中午用餐時,盤子上的菜餚都是使用社區自產的茶籽油下去料理的,例如十分特別的茶籽油炒飯,不僅沒有市面上油飯那樣油膩,而且還帶有一絲絲清香,讓人一碗接著一碗停不下來。此外,大部分食材都是取自於當地,即使只是簡單的一道炒高麗菜,只要嘗一口就立刻能覺得與超市的冷凍蔬菜有所不一樣,而是一種食材新鮮的滋味,因此對於樹興社區的農民對自身作物的用心,由衷地表達感謝。而且手邊一杯蝶豆花茶,和用自產土雞蛋做的手工蛋捲,在風景優美的露天陽臺一邊品嚐美食,一邊還可以欣賞美麗的淡水河景,十分舒服愜意。感覺在城市中的忙碌與壓迫感,都隨著眼前河水而流去了。

圖五.jpg

【圖三】 茶籽油製作過程

圖六.jpg

【圖四】美味的佳餚

 

 

    離開前,在樹興社區的最後一個活動是動手製作「黃金泡菜」的活動,起初還不明所以這個活動的意義,因此有人就提問道:「明明樹興的特產是茶籽,為什麼卻有自己動手做泡菜的活動呢」,而答案讓我有感而發,他答道:「因為產茶籽的只是一部分的居民,他們也想讓其他居民也參與到他們這個農村推廣的活動,所以都會跟各種農民合作,推展特色。」我想在冷漠、以利為重的城市中,是不會有這樣的向心力吧?不是只發展單一產業,而是讓所有居民一同前進,因此很多到都市謀求工作機會的年輕人也陸續願意回到家鄉。透過這樣的理念,緊密連接出一個也為當地人,而不是只為外來者「旅遊」的樹興社區。

 

圖七.jpg

【圖五】動手做泡菜!

 

    離開樹興社區車子在山路間迂迴一段時間後,又來到一處坐落在山林間的社區忠寮社區,頗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當地的導覽李大哥也同樣地熱心招待,並向我們這些外地人介紹他們「自然與人的共存」的經營理念。除了推廣他們社區的特色及環保農業,還特別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令我們這些仍在學院中學習的學生們心有戚戚焉:「教育在學校,更在社區。因為教育看見希望。」,不只辦理小學堂也和一些大學做結合,有很多參訪兼實習的機會。希望藉由各種領域的刺激使社區更加進步,也讓他們的孩子習得學校以外的知識,能上下一心共創更加美好的家鄉。我們聽著李大哥娓娓道來,一邊吃著用當地特產「洛神花」為材料烘焙出的餅乾,而這些材料正是返鄉青農所種植的,除了美味之外,更有一分家鄉味。在李大哥邀請下,我們親手將紫紅的花萼一片一片剝離下來製作成果醬,這種體驗對疏於農事的我們而言,十分新奇。過去對於果醬的印象,僅存於商店上的架子上,是用金錢所交換的物品罷了,如今卻透過親自動手,在這離都市十幾里外的忠寮社區中,感受到人與自然的直接關係。

圖八.jpg

【圖六】 忠寮社區活動空間

圖九.jpg

【圖七】洛神花為餡料的餅乾

圖十.jpg

【圖八】洛神花果醬

圖十一.jpg

【圖九】可食用的洛神花萼

圖十二.jpg

【圖十】洛神花田

 

    此外,李大哥也對忠寮社區的古厝和生態做了一番導覽,令人印象深刻。一旁旁建築非常難得地保存的如此完整,而上面華美的裝飾雕刻的十分精美,如同展示中的圖畫一般吸引每位到來的人細細地觀賞,而望著一面面斑駁的舊牆,配合李大哥對古厝的歷史講解,見證身在此處之家族過去的興衰,感受其歷史的沉重感。此外,前人的智慧也令人欽佩,例如一些房屋的建造都是用不傷害大自然的建材,有種「塵歸塵、土歸土」的涵義在,甚至還貼心地設計了給小鳥落腳歇息的地方。前人這種竟與百年後「自然與人的共存」的理念不謀而合,著實令人驚嘆,也許是先人對自然與人的和諧的智慧,不斷傳承至今吧最終我們駐足在一棵雄偉的老樹旁,居住於此的舊人已去,相比於自然,人類似乎只是此地的過客。

 

圖十三.jpg

【圖十一】李家古厝

圖十四.jpg

【圖十二】經過歲月仍不失其美的壁畫

圖十五.jpg

【圖十三】屹立不搖的百年老樹

 

    很快地,愉快的時光隨著太陽西下而結束,此行中不僅對這兩個社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獲得一些難能可貴的體悟。在都市中,忙碌和科技資訊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對於自然景緻,也時常是透過冷冰冰的螢幕來觀看,很難有如此貼近自然的感覺了,當然也不會有親身體驗做泡菜以及洛神花果醬的環節,住種過程中不僅僅是有趣,亦是生活中不太會有與自然連結的特別體驗,甚至親手讓成品出來時的深深成就感與喜悅。李大哥曾提到忠寮舉辦相當受外國遊客所喜愛的詩節時,有位深深愛著忠寮的義大利人連兩年都來參加,似乎忠寮存在著一股「魅力」,而這個答案,我們想不僅應該是自然環境的優美,而是被這片土地的人和自然的和諧所吸引。不僅僅是為了觀光,也努力創造美麗家園的初心。

    茶籽樹依然結實壘壘的掛在樹枝上,風依舊吹過洛神花田和象徵忠寮精神的水碓。我們總會離開回到原本的生活,但我們卻對淡水和旅遊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下一次若有人問起淡水有甚麼時,會說:「淡水絕對不是只有老街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