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欣儒 圖/私人收藏、網路

 

圖一.jpg

(圖一)本圖是筆者2018年親訪英國約克郡時拍攝,這裡開設了許多古董商行,有的甚至還附設咖啡廳,可見有不少人在店裡一待就是一下午

 

  經過兩篇文章的介紹,相信有不少讀者開始對古董珠寶產生興趣,甚至對實品的鑑賞躍躍欲試。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買賣雙方不僅能透過拍賣網站進行交易,也因為訊息傳遞頻繁而使得市場行情更加透明化,同時買家也能在購入藏品前先做好更多調查再下手,在促進藏家交流與擴展受眾範圍上不啻為一件好事,但於此同時,買家也要明白商家提供的資訊究竟有何端倪,以免買到「以次充好」的品項或者仿品,最後只能苦笑著說這是「交學費」。
  本次專欄內容屬於入門級,將以藏品形制與關鍵字為主,介紹在鑑賞、入手一件古董珠寶時,到底該怎麼觀察才能看出藏在細節中的「魔鬼」。

 

一、檢驗所印章 Hallmark


  Hallmark相當於一件珠寶的身分證,幾乎所有國家都有這套系統,就英國的情況來說,實行上在維多利亞時期中後期才比較普及。以英國的規格為例,Hallmark可以提供的訊息包括材質、貴金屬含量、負責檢驗的貴金屬檢驗所以及製造年份,而出品公司印章則可自由選擇蓋印與否。需要注意的是,解讀這些印章時大多都需要查表,例如某些貴金屬檢驗所早就關閉或專屬印章曾經改版,以及年份並不會直接打印,而是要依據印章外框以及字母查表,如果檢驗所印章和年份不相符就需要注意。


  此外,由於送檢就等同商家必須繳稅,因此也有商家選擇不打印或僅簽上工匠姓名直接出售,若藏家對商品有疑慮,仍建議將其交給信譽良好的鑑定中心檢驗並出具證書。


  印章查詢可參考英國目前四大貴金屬檢驗所網站(倫敦伯明罕雪菲爾德愛丁堡)或者Sliver makers marks,裡面收錄各地各公司的檢驗所印章形式,亦提供詳盡的年份查詢,是資料相當齊全的網站。

 

圖二.jpg

(圖二)這兩只戒指出自同個公司,因方便比較而做為本次範例。
由印章來判讀,上方的戒指是切斯特貴金屬檢驗所認證之18k金製、字母P則表示其為1915年送檢。
下方的戒指同樣蓋有切斯特貴金屬驗證所的印章、9k金製,缺少國家認證章(皇冠章)但比上方戒指多了金含量章(375),猜測是因為戒圈修改部份與原材料不符才無法打印,字母D則表示其為1904年送檢。

 

二、人造寶石/替代寶石 Stimulated, Synthetic, Lab created/Paste


  這聽來有些顛覆我們的想像,但對於喜歡復古設計的珠寶愛好者來說,有時直接購買古董比請人仿製更為經濟實惠,一方面得益於某些出讓者並不清楚寶物的價值,另一方面則由於是二手物品的緣故,除非真的收藏價值不斐,否則大多時候商品價格並沒有預想中來得高,但在下手前依然要仔細閱讀商家的描述,或者要對寶石的行情有基本認識,才不會發生諸如「花了買天然寶石的錢,卻買來廉價人造寶石」的窘況。


  一般來說,大部份的Antique(百年以上的古董)較少有這種問題,因為世界上第一顆以火焰法合成的寶石(紅寶石)誕生於十九世紀末,1902年其發明者法國科學家奧古斯德‧維多‧路易‧伐諾伊(Auguste Victor Louis Verneuil,1856年~1913年)才發布這項成就,此時更容易混淆的應是先前所提過的人造玻璃,至於人造寶石則在20世紀後的製品上使用較多。


  根據筆者經驗,有鑑於歐美人士在珠寶飾品上普遍追求裝飾性,對人造寶石或優化處理相對較寬容,所以大部份商家都會將商品參數據實以告,或者表示不確定,而身為買主則須根據寶石的大小、天然內含物、色澤與賣相等方面確定其屬性,以評估賣方出價是否合理。

 

圖三.jpg

(圖三)上方主石為天然紅寶石,下方則是人造紅寶石,大家看得出差別嗎?
(註:寶石會因為個體品質與呈現方式而有所差異,本圖僅供參考)

 

 

三、形制與工藝
  這個部份較仰賴相關資訊吸收以及實物考察,在此不便多做著墨,但大致上可以往兩個方向發展:
  第一,熟悉不同時期流行的飾品造型。這需要大量瀏覽商品,或透過資深賣家撰寫的文章,甚或專業論文來學習,目前市面上最常流通的是喬治王時期以降的製品,初次接觸的新手建議從這個時期開始認識。值得一提的是,往後的年代也會出現仿製過去流行的「復古設計」,例如維多利亞時期復古喬治王時期的造型,或者一九五○年代復古愛德華時期的造型,在外觀上當然有相當程度的神似,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Hallmark、保存完好程度以及工藝來加以區別。
  第二、熟悉不同時期常用的裝飾方式與工藝發展歷史。前者可和第一點做結合,後者則需要了解寶石加工與貴金屬加工的發展歷程,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例如18世紀以前,鉑金(Platinum)雖然延展性最好,卻因數量稀少且可鍛度低,被視為無法被加工的貴金屬,即使有其製品也是難能可貴的珍品。即便後來在1803年,英國科學家威廉‧海德‧沃雷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1776年~1828年)發現了鍛造鉑金的可行辦法,但要到路易斯‧卡地亞(Louis Catier,1875年~1942年)成功使用鉑金製造飾品後,鉑金才廣泛地運用在首飾上。所以,當各位有幸在一般市場上見到號稱17世紀製作的鉑金製古董,可要更睜大眼睛考察其細節,因為它要不是個天大的遺珠,就有可能是個商人故意用來誆騙外行人的贗品。

 

圖四.jpg

(圖四)鉑金飾品(左圖)相當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喜愛,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這些應用在鉑金飾品上的設計也會被沿用到銀製品上(右圖),兩相比較之下,我們可以發現鉑金的光澤感更好,細緻度也更勝一籌,倘若只是喜歡設計,銀鑲鋯石製品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且其中也不乏工藝表現極佳的傑作。

 

  鑑賞古董珠寶是一項非常有趣的嘗試,那就像是在閱讀一段歷史,但真要深入研究時,會發現它不但需要熟稔諸多理論,大量的實際操作也不在話下。但無論如何,這個領域是不分男女老少都能涉獵的,而除卻客觀的身份鑑識,珠寶帶給人更多的,依然是那看見美麗事物時,心中止不住的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